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

付蓝云

马鞍山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 243000


 【摘  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方面的应用价值及临床体会。方法:将本院精神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纳入课题,通过配对比较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n=24例,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n=24例,进行风险管理)。分别对比两组精神科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3.33%,虽然高于研究组的16.67%,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不仅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能提高护理管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积极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管理;安全性;应用价值


精神科患者,在精神症状影响下,会出现毁物、自杀、非计划拔管等意外事件,护理风险大且护理纠纷多。为确保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施以风险管理尤为关键。常规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可发现与评估护理风险,同时寻求相关管理对策以规避护理风险,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课题所选的48例患者样本均来自我院精神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者。经配对比较法分组,对照组分得24例,其中,女11例,男13例,年龄区间为20~73岁,平均年龄为(48.82±6.74)岁,病程区间为0.5~3年,平均病程为(1.72±0.31)年,病症类型:7例狂躁症,17例精神分裂症;研究组分得24例,其中,女10例,男14例,年龄区间为18~73岁,平均年龄为(48.57±6.48)岁,病程区间为0.7~3年,平均病程为(1.64±0.29)年,病症类型:5例狂躁症,19例精神分裂症。借助统计学软件分析证实,两组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我们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进行常规的护理安全指导,并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逐步实施。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为:
       加强风险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的概念、理论教育。聘请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实例教学,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讲解,以此来规范护士的行为。建立风险预防制度。针对不同情况病情的病人采取合理有限的护理管理模式,杜绝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护理风险进行全程监控,建立上下一体的护理风险监控模式,定期对科室的物品已及硬件设施进行风险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有效解决;合理按安排人力资源,对护理的排班执勤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并根据科室病人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对于难于护理的病人应加强监控,防治意外的发生;改善科室住院环境,及时清扫科室卫生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的器材和设施;进行安全教育,护理人员应当随时为病患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做好防护,加强心理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对护理管理和安全性管理的文案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采取必要的奖惩制度切实提高护理文案工作的工作效率。
1.3评价指标
       在患者出院后,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以此来比较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事故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率。


2.结果
       相关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和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提高了护理的效果,有效的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以来,护理质量、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得到提高,无护理投诉、护理纠纷发生,护理缺陷率降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前与研究后的调查结果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p<0,05.具体见表一:

60b5f9e6d77ec_html_7aa5bbd43f2519b4.png

讨论
  精神科住院患者,自我意识控制能力弱,发生意外的风险性高。其护理风险主要体现在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与管理因素方面,各种规章制度、职责界限、督促检查、不安全环节预见性防护等尚未完善与明确,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按照规章制度规范执行。加之长期用药控制,给药错误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极易引起护理纠纷与投诉情况[1-2]。
  在护理工作中,任何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都属于护理风险因素。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较多,护理部、责任护士与护士长应当积极到风险管理中,除加强风险因素发现、评估外,还需加强各项护理制度、风险管理体制的完善。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转换护理人员职责理念,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注重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以良好构建护患关系,降低护理纠纷与投诉情况。加强护理文书规范书写,完善签字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医院环境、制度、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管理入手,切实规避护理风险因素。加强重点制度、重点时段、高风险等级的患者管理,以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确保医疗水平与服务成效[3]。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护理中,引入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规避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对护理安全与质量的影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调整患者身心状态,对此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艳玲,梁丽芬,余春燕,等.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22(17):125-127.
        [2]陈美玲,苏圆圆.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8-119.
        [3]颜浩.精神科中应用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安全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5(6):28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