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张铃宇 潘小花 通讯作者 : 刘艳婷

新疆军区总医院创伤骨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军区总医院创伤骨科

【摘要】目的 探究对骨科疾病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创伤骨科接收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组,可分治疗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应用常规预防措施,治疗组则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比较(P>0.05)。结论 对骨科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 】 低分子肝素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疗效

随着下肢骨折患者的增多和人工全臀部置换的广泛应用,骨科老年患者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逐渐增多,因此预防这一并发症备受关注。国外文献认为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有文献报道40%-7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在关节置换术后未接受预防性治疗[1]。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2]。深静脉治疗血栓可造成一个致命性肺栓塞和深动脉系统功能分析不全。因此,骨科患者应提高血栓预防意识。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持久的抗血栓作用,是预防和治疗血栓病的重要药物。本文即选取本院创伤骨科接收患者80例,探究低分子肝素钠的预防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创伤骨科接收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组,可分治疗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67.25±2.42)岁,手术类型:股骨头置换术18例,髋关节置换术12例,膝关节置换术10例。观察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20例,年龄60~97岁,平均年龄(70.02±2.45)岁,手术类型:股骨头置换术17例,髋关节置换术12例,膝关节置换术11例。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基本情况相同,除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外,所用药物发展基本相同,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比性高,且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本次研究。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确诊病症,无手术禁忌证[3]。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纳入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预防措施,予以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肠溶片(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756),规格:25mg/片,口服,每日一次,每次75mg,同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

治疗组则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247),术前12小时腹壁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钠,手术后12h再次腹壁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钠,随后每日腹壁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钠一次,一疗程为10-14天。

两组患者术后根据疑似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系统指标监测出血倾向,记录术后1d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

1.3观察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X2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10.0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0.00%);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X2=4.2105,P=0.0402<0.05)。

2.2两组患者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活性部分凝血酶原始时间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比较(P>0.05)。

表1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比较(x±s)

组别

血小板数(*109/L)

凝血酶原时间(s)

对照组(n=40)

240.64±36.08

12.35±1.82

观察组(n=40)

238.72±31.15

12.92±1.85

T

0.2548

1.3891

P

0.7996

0.1687



3.讨论

下肢进行静脉血栓可以形成一个具体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静脉腔被阻塞,从而影响导致患者静脉回流受阻。重大骨折手术是指人工髋关节置换、人工膝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手术等。这些手术都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多发生在下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开始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主要分为机械方法(早期活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和药物方法(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足底静脉泵的使用科减少患者下肢的血液淤滞,增加导致血流速度,但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欠佳,单独进行使用弹力袜不能得到明显可以减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具有中国发生严重出血及应激性溃疡的潜在危险,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作用时间有限,且后者更加容易发展出现市场容量计算负荷过大,心力衰竭、过敏反应、出血等并发症[4]

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钠可预防骨科整形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且不产生影响血小板计数及凝血系统功能,安全工作可靠。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改棠 高龄骨折病人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观察 护理研究 2012,(026)009 1009-6493

[2] 郝建彬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华法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32(5),581-582

[3] 王晓,张迪,于成等 低分子肝素钠咋骨科病人中的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2013 23(9) 4827

[4]弓志国,刘中国 低分子肝素钙在骨科预防深静脉小时中的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 2016(02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