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7
/ 2

房建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

黄诗钦

寰华房地产(杭州)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4

摘要:后浇带工程技术在当今社会住宅项目的实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了建筑物沉降、建筑物间裂缝等一系列与钢筋混凝土有关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进行。因此,对于后浇带工程,施工责任方应高度重视,加强检查、监督和管理,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能。本文就后浇带施工技术在住宅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建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容易因为施工质量问题而产生混凝土结构裂缝, 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出现,房建施工中开始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该 技术是在合理的区域设置施工裂缝,比如墙体、底板等位置,将各结构暂时 分开,直到各结构的伸缩现象结束、结构性能稳固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 使用混凝土填充施工裂缝,将各结构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结构。需要注意的 是,在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建筑的结构特点来选用相应的材料, 同时,要保证后浇带的结构强度不能低于各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还 要尽量避免由于浇筑时间不同而出现新旧混凝土裂缝。

1.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设计原则和实用功能

1.1、后浇带的设计原则

后浇带设计过程中,应以应力释放为主要设计原则,以抗应力为次要设计原则。一般是高层建筑、基础、裙房等。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重力的作用,建筑物会产生一定的沉降,需要设置相应的后浇带。设计前应对基础结构和裙房结构的强度进行计算和校核,以获得真实的结构应力值。然后通过设置后浇带,将裙房与基础临时分开,待基础沉降值确定后,进行后浇带的确定。

2、后浇带的实际作用

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可以避免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裂缝通常是由内外温差引起的。设置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强度,保证整体稳定性。根据后浇带的实际作用,有三种形式:

(1)后浇带主要设置在结构差异明显的区域,如主体与裙房之间。建筑主体施工完成后,当主体沉降超过1/2时,可重新浇筑裙房结构;

(2)浇筑温度带后,混凝土结构在内外温差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缝,然后浇筑温度带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伸缩自由度,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

(3)浇筑收缩带后,可减少混凝土收缩效应对建筑结构质量的损害。

3.房建施工中后浇带设计中技术要点

  1. “抗放兼备,以放为主”是后浇带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 的一个原则。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注意到混凝土的开裂问题。

  2. 应严格按照有关设计规范留设后浇带。在整个工程的设计阶段,因为 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建筑沉降方面问题。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就不能随意去更改施 工的先后顺序,因为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技术参数问题,所以在进行前期工程设 计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设计规范要求,对后浇带进行预留及设置。

  3. 设置合理的后浇带间距和宽度。后浇带设计对房屋建筑的建设有一定 的要求,一般的建筑物都是矩形,因此在后浇带施工进行的时候,间距为 30~ 40m 之间为宜。考虑到后浇带实际的宽度和方便施工,一般后浇带宽度在 700~ 1000mm 之间。

  4. 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问题,其必须是贯通的,不能被断开。一旦房屋 建筑物的梁和板的跨度,不是十分大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性地 配足钢筋;当梁和板的跨度较大一些的时候,就应该按照相应的规定断开。在混 凝土补齐之前,焊接好断开的钢筋

  5. 对后浇带位置,进行合理设置。后浇带应该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位 置上,也可以考虑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因为此位置的弯矩,通常情况下比较小, 且剪力也并不大。此外,同样可以选择在建筑屋梁和板的中间位置,设置后浇带。 虽然这个位置的弯矩比较大,然而,这个位置的剪力却相对的比较小。

(6)后浇带断面形式,需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通常宜避免留直缝。 相对于混凝土板而言,可以留斜缝;而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但企口缝有 许多种形式,因而可根据结构断面的具体情况确定。

4.后浇带施工技术

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房屋建筑后浇带的材料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选择,主要是无收缩效应的混凝土材料。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和外加剂,以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同时要及时振捣,提高后浇带的结构强度;此外,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控制模板侧压力,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不破坏模板钢筋网的原则下,浇筑竖向后浇带,注意混凝土的振捣环节,合理安排混凝土振捣工具和模板的位置,防止混凝土流失。

4.1、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在此过程中,确保混凝土结构和后浇带具有相同的断面形式。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断面形式:存在 V 形缝、企口缝、 阶梯缝和平直缝四种断面形式。可以根据板材的厚度和强度选择断面形式。厚度超过60cm,选择企口缝;如果厚度不大于30cm,选择直缝;厚度在30~60cm、60cm之间时,采用阶梯缝[3]。由于平接缝承载力差,混凝土结构在压力作用下容易变形,因此后浇带浇筑作业中应尽量避免平接缝。

(2)明确后浇带的实际浇筑位置,首先要明确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情况,然后以受力最小的混凝土构件作为浇筑位置。在实际工程中,建筑物的梁、板弯曲点通常作为最佳浇筑位置,后浇带不宜设置在剪力墙的中间区域,因为这个区域可以承受相对较大的弯矩或剪力,在应力的作用下,结构本身不会产生严重的变形。

(3)合理划分后浇带间距。如果施工图上没有确定后浇带的位置,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施工规范。大多数施工图在现场设置后浇带时都会预留后浇带的位置,因此可以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但在确定预留缝间距时,可以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不必完全按照施工图规定的间距。对于矩形建筑,后浇带之间的最大距离不应超过40厘米,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厘米。同时,后浇带之间的最小距离应根据建筑的环境温度和气候条件进行优化。

5、严格控制后浇带的浇筑时间

5.1浇筑收缩区后,经过研究,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后,建筑结构的收缩至少会达到60%左右,而在快速收缩的情况下,建筑结构的收缩可以达到100%。因此,对于后浇带,两个月后即可开始浇筑作业;

②后浇带,主要存在于高层建筑中,用于主楼、裙楼和基础。局部基础沉降完成后,可浇筑后浇带。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的复杂性,应考虑施工成本和施工工艺来确定后浇带的浇筑时间,浇筑作业可根据实际需求提前进行;

③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与后浇带的浇筑时间相似。基本上,浇注后温度区的浇注操作可以在两个月后进行。此外,考虑到建筑所在的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也可以适当推迟,但必须在施工图中详细说明。

5.2、准确掌握后浇带的浇筑温度

后浇带浇筑过程中,应避免新老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需要准确掌握后浇带的浇筑温度。数据研究表明,后浇带最适宜的浇注温度应为10℃,这是基于热力学的胀缩平衡点。两天后,后浇带浇筑作业捆绑后,应在适当的时间点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新老拌混凝土出现裂缝,最佳封闭时间应在上午或晚上。

5.3.后浇带钢筋设置

建筑物的所有结构都用钢筋混凝土连接起来。设置后浇带时,有必要涉及钢筋的切割。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结构质量,结构之间的连接不能切断。因此,建筑物中的一些结构不能用钢筋切割。比如楼层、基础等结构的钢筋需要承受建筑物的整体荷载,需要保证钢筋的连续性,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后浇带跨度较大时,受力钢筋必须切断,切断后的钢筋在浇筑后浇带前必须焊接,以满足建筑物的结构强度要求,防止基础、楼板等受力结构变形。

结语

本文以后浇带施工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后浇带的材料选择、浇筑位置、浇筑时间、浇筑温度和钢筋设置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实际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 李娜.后浇带设计和施工浅析[J].科技资讯,2011(06).

[2] 牛加顺.浅析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1(10). [3] 白竣竹.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科学, 2011,12(2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