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倪娜

齐齐哈尔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在加快行进中。目前,我国经济连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已开始转变为经济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加快城镇化步伐,切实解决一系列的三农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就必须致力于进行农业技术革新。从本质上来看,农业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来取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期间,农业技术革新具有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

引言

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收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发展动能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三农”放在首要位置,当前农民收入面临着量和质的双重转变。农村三产融合加快,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之中占比越来越大,非农产业发展带动非农收入增加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贡献因素。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偏低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比较收益率走低,农民经营净收入贡献有所下降。农民收入总水平不高,增速放缓,是国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较大程度上源自非农产业和非农就业的支撑,然而这种偏离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增收模式会带来农村农业的衰败凋敝。因此,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改变农民增收模式,建立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至关重要。

1农民收入增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民收入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只有重视农民收入增长,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大,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农村地区人口平均收入较低,不利于整体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时期背景下,要推进农村农业农民工作有效开展,确保农民收入能够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不仅有利于农业本身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是保障农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民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基础。

2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2.1农业技术成果需求不足

农户是农业技术成果的主要使用对象,农户是否使用农业技术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效用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也会对农民增收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受到部分因素的约束,农民对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还很不足。农民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达到了20.27亿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依然不多,土地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农户个体对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量不是很大,所以很难满足规模需求。基于这种情况,首先,因为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农户使用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需要比较高的成本,取得的利润总体不高;其次,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对于农户使用先进的规模性技术形成了很大的约束力,农户使用先进的规模性技术也将难以达到规模起始点,进而使得技术使用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导致农民应用农业技术新成果的积极性随之下降。

2.2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

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受农民工个体特征、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民工相关政策等因素影响。农民工个体特征包括农民工年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等;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为城镇化率越高,农民非农就业收入越高;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有很大影响,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就业到第二、三产业可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收入,二、三产业是吸收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民工的法律制度支持、社会保护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有利于农民工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增长

3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对策

3.1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由于农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具备公共产品属性。在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体系中,政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型农业技术在实际的推广活动中面临一定的难题,其中,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制度保障。为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如效率不高、机制不灵活以及组织比较分散等问题,应该积极创新体制,创建科学的、合理的政府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还应该坚持高效性、精简性原则,使得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保持独立性,确保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具体的职能可以完全明确,且能够建立农民、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本地农技推广决策机制。对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而言,应该采取分流机制,对现有的非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做出明确划分,使得基层专业农技人员待遇得到显著提升。促使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此外,促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力度,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基层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促使农技推广渠道变得更加通畅。

3.2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地方政府要加快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一村一品”工程,为农民收入增长打下重要的产业基础,激发乡村多元产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地方不同的资源优势,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壮大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强品牌农业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个体工商、服务业发展,推动农、文、旅、商、工融合发展。此外,要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进入产业园、工业基地集群发展,继续落实各种支持扶持和优惠政策,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要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合规建设,获取更多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此同时,可在农村地区为农产品开拓电商平台、农贸公司等多元销售渠道,努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3.3破除制度障碍,提升农村市场经济水平,发挥金融溢出效应

通过明晰各类产权,赋予农民更多包括土地资源要素在内的各类财产权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激活农村沉睡资产,保障农民财产在市场交易中获得应有市场价值。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扩大农业生产经营金融资本规模,减少金融漏出效应。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创业创新,激活农民潜能,通过各类政策激励更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扎根农村,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第四,发挥政府效能,完善各类涉农政策。完善各类农业补贴制度,有效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协调不同地区涉农政策,减少地区间恶性政策竞争,避免短视行为,切实长效提升农民收入。只有在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培育农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收入的持久有效增加。

3.4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要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则需确保农民土地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入股、房屋租赁、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灵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并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利落实到农民,推动农村资产的转化与升值,促使农民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结束语

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长远来看,要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则需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构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元渠道等,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唐亚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9):46-47+65.

[3]邱海兰,唐超.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05):100-112.

[4]周天勇.推进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计算[J].审计与理财,2019(09):4-7.

[5]魏亚娟.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