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2

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

陈逢霞 李玉雪 孟祥青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一般干预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各63例。对比2组NIHSS、SF-36评分、肢体功能及家属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后早期康复护理组NIHSS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SF-36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一般干预组(P<0.05);早期康复护理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一般干预组(P<0.05)。结论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肢体功能,使患者家属更加满意。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临床价值

引言

脑梗塞是临床中对相关缺血性卒中疾病,如腔隙性梗塞、脑栓塞及形成脑血栓等的一种总称。其主要特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在临床所有的脑血管疾病当中,占比约为75%。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发病率,而发生脑梗死之后发生偏瘫比率十分高,约为80%。随着临床医疗技术设备及水平的飞速发展,临床中抢救脑梗塞患者的成功比率显著提高,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存活比率也随之明显提高。但在脑梗塞急性期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都会表现出一个甚至是几个系统方面的功能不全及障碍。患者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则包括显著降低的记忆力、沟通语言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瘫痪甚至死亡。老年脑梗塞患者通常合并很多基础疾病,使得患者的预后并不十分理想,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老年问题,如便秘、尿失禁、疼痛、听力降低、记忆障碍、衰弱、抑郁及肢体功能障碍等成为疾病复发的明显诱因,跟脑梗塞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但是医护人员在对脑梗塞患者进行诊疗及护理时,因为缺乏相应的老年专科医学知识;缺乏针对老年疾病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及治疗模式。目前临床中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依旧主要为神经内科的专科疾病护理,转科就诊十分频繁,使得护理干预的整体性、协调性及连续性显著降低。因此,为了提高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医护人员一定要给予脑梗塞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本文探究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般干预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各63例。一般干预组包括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龄55~65岁,平均年龄(60.3±3.9)岁;早期康复护理组包括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55~66岁,平均年龄(60.6±3.7)岁。2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1)病历资料不全者;2)脑出血、脑外伤者;3)心血管疾病者;4)恶性肿瘤者。所有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一般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组:①肢体康复:在病情得到稳定后,辅助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依据体质、病情制定康复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早期按摩肢体,改善血液循环,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协助开展翻身、坐起、抬臀、抬头等训练。机体允许的情况下可指导患者扶物站立,使平衡能力、肢体功能得到改善。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运动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运动过度引起机体受损。卧床的同时指导患者开展肢体活动,避免肢体退化、肌肉萎缩。②语言、认知康复: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偏瘫、意识障碍、失语,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发音,使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得到改善,告知患者家属与患者交流,使患者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失语患者可予以听力刺激,使感知能力得到强化。患者家属可对患者讲述其印象较为深刻的事件,使认知能力得到改善。③心理护理:密切关注心理变化,早期康复训练期间,进展较慢,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烦躁等,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心理状态进行疏导,提高康复积极性。对患者、患者家属存在的疑惑及时予以说明,消除顾虑,提高康复信心以及行为依从性。告知患者家属予以患者更多陪伴和支持,积极与患者交流,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患者家属还需要加强日常监督,便于出院后延续护理。

1.3观察指标

2组干预前后NIHSS、SF-36评分比较,2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2组患者家属满意率比较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0a76b7f91110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干预前后NIHSS、SF-36评分比较,见表1。

60a76b7f91110_html_fe07cc12a5af7257.png

2.22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60a76b7f91110_html_efd588de4faadaf1.png

2.32组患者家属满意率比较,见表3。

60a76b7f91110_html_cdff868948e38c63.png

3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病。它是指颅内血管闭塞,导致脑缺血症状,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本病发生后,最明显的表现为肢体功能、言语功能、感觉功能障碍等。严重者甚至死亡,预后差。脑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导致脑供血严重不足,部分组织缺血性坏死等。它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预后不乐观,影响患者顺利出院。患者常出现偏瘫、身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危害。因此,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影响。有必要把握好脑梗死发生后3个月的时间,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要进行30min/d的康复锻炼,以增加对大脑的刺激,促进神经元突触的生长发育。并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疏导,使患者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面对当前困境,提高治疗依从性。还要进行体位护理,帮助患者定期变换体位。避免患者血液循环不畅,出现伸肌痉挛,使患者保持侧卧位和上半身的自然状态,提高患者舒适度。并做好语言康复训练,鼓励和支持患者与家属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加深了解。早期康复护理是患者术后尽快实施护理服务的新方案。它以患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科学的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科学指导,缓慢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康复护理可减少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的预后更具针对性,护理效果较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患者病情早期,给予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亚.脑梗死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4):207-208.

[2]边改桃.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及应用价值分析[J].人人健康,2019(22):157.

[3]朱小群.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7):134.

[4]吴威.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6):154.

[5]刘瑞,梁俊茹,王小艳.脑梗死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