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问题思考与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3

地方高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问题思考与改进

张徐,孙晓龙,赵佳虹,邹超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校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及时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相关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当前地方高校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基于OBE教学理念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方案。以期为地方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及改革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城市轨道运输方向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OBE,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项目编号:广工大教字〔2020〕22号)

作者简介:张徐,男,安徽桐城人,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道桥与交通运输系,教师,讲师,工学博士。


  1. 引言

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掀起了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浪潮。截止2020年底,全国共有4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33条,运营里程7978.19公里,车站4660座[1]。如此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意味着市场对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正在推进办学理念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由分化单一向交叉融合转变[2,3]。“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在工程教育方面应以社会和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支持引领产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相当数量的高校开始增设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本科专业和相应课程,从而培养专门人才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需求。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培养以道路运输方向为主,但近年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兼顾城市轨道运输方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然而,作为新兴发展产业,一些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开始不久,部分地方高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时间也较短,可参考的资源和经验非常有限,导致当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较大差距,毕业生在进入相关企业工作时难以具备较好的适应性。因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需求,对地方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为改善地方高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相关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两方面共性问题,为该领域的教学改革实践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基于“OBE”教学理念,给出了初步教学改革探索方案,为提升教学成果提供参考。通过总结当前地方高校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面向未来、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时分配问题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列车调度指挥与运行图编制、列车运行组织、车站管理与通行能力运用、应急管理、列车运行控制、城市轨道交通通行能力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仿真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经济效益分析、土建设施维护管理、车辆及其设施设备运行和维护管理等[4,5]。这些教学内容基本涉及了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管理的各方面工作,既包括基本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也包含土建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和经济效益分析。各部分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较为平均,便于学生从总体层面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

然而,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与当前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大量增加,行业蓬勃发展,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工作更加复杂化、内部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交通运输类毕业生在企业中更倾向于直接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工作,而且需要面对复杂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成网运营和大客流组织等新问题,而较少地涉及土建设施设备的维护工作。这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对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的课程教学虽然较为全面的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各方面工作,但教学重点不突出,使得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领域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在行车组织、客流组织和列车运行图编制方面的实践能力还较为薄弱,这与最新的行业发展需求有明显差距。为迎合当前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进行改革和优化,从而突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部分在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地位。

    1. 教学方式问题

当前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师讲生听”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的课堂地位,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产生,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传统授课模式将教师与学生形成主客对立的关系,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教学理论而实践能力弱化已成为一个现实,这种人才培养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难以调节的矛盾。

当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急需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增加新颖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和主动性,提升教学和学习效果。同时,对于非重点部分的教学内容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线下平台进行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留出更加充分的课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部分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教学和实践操作。

  1.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探索

    1. 教学改革理念与目标

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十分适用于“OBE”教学理念,即基于成果的教学设计[8-10]。具体而言,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需求,基于“OBE”教学理念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教学和学习成果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领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的列车运行图读、绘能力、行车组织和客流组织等的掌握为重点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地方高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实施方案与方法

为达到上述学习效果,拟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突出重点,优化学时分配,引入新颖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针对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和实践操作机会,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焦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领域的实践能力。具体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实践。

3.2.1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尤其是地方高校所在地区的相关企业座谈沟通,深入了解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人才需求和工作重点,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当前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程学习重点提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详细确定本课程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具体学习成果。

参考相关院校相近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召开本课程教学研讨会。根据已确定的改革目标和学习成果,修订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学时分配,尤其是突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列车运行图编制部分内容在本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地位,适当增加相应学时。对于其它相对较为浅显的教学内容适当合并或优化学时安排。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做到以提高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急需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制定出更加合理、重点突出、与教学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方案。从而调整修订课程内容,突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客流组织、行车组织与列车运行图编制部分的重点地位,优化相应内容的课时分配。

3.2.2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

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更加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课堂讲授方式基础上,可引入课堂讨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下综合练习实践等教学方式,增加实际案例等新颖教学资源与素材,增加学生练习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可通过查阅文献,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更新课程教案,增加新颖的音频、视频、案例等素材,充实并更新课程的教学资源。组织课程相关教师充分学习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如雨课堂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中,针对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增加课后习题练习,并用企业实际运营管理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和实操能力。

  1.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城市轨道运输培养方向的主干核心课程。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迅速发展对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需求。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对城市轨道运输领域的掌握程度和实操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趋势和能力要求的变化,有利于毕业生在该领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符合当前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本文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两类共性问题,给出了该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方法。这些问题在地方高校相关课程教学中可能不同程度存在,是当前该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改革方法可供地方高校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参考,以期提高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领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行业发展方向和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信息. 2021, 28:1-12.

[2]葛慧林, 周庆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 19:51-53,57.

[3]文泉, 张懿虎, 陈娟. 面向OBE和新工科的统计学习课程实践案例[J]. 计算机教育,2021, 04:82-84.

[4]黎茂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

[5]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务[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1.

[6]周天星, 余潇, 薛锋, 等. 大都市区综合轨道交通一体化协同运输组织分析[J]. 综合运输, 2020, 42(12):29-33.

[7]黎忠文,周志杰,龙增, 等.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0, 42(06):479-485.

[8]武慧荣, 裴玉龙, 程国柱, 等.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运输组织学有效教学设计[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 195(6):22-26.

[9]于艳莉. 基于OBE理念的交通运输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 航海教育研究, 2019, 36(4):60-66.

[10]张爱清, 汪敏, 王岑,等.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科教文汇, 2020, 48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