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采用直接前入路(DAA)或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比较采用直接前入路 (DAA)或后外侧入路 (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差异

陈秋安

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AA)或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资料,纳入时间2019年1月至12月,随机分组各5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DAA手术、PLA手术,比较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假体髋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偏心距差异及双下肢肢体长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采取PLA与DAA均可促进术后良好恢复,但后者相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



全髋关节置换术属于常见的骨科手术,适用于股骨头坏死、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病等疾病治疗中,利于患者患肢功能改善,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为进一步保证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针对手术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其中不同手术入路与预后关联明显,其中以DAA、PLA优势明显,均利于手术操作,但选择何种入路更具有优势需深入研究[1]。为此,本次研究对DAA或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资料,纳入时间2019年1月至12月,随机分组各50例,均为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ASA分级Ⅰ-Ⅲ级[2]。排除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及临床资料不全患者等。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5岁至85岁,平均年龄(74.48±4.22)岁,左侧18髋,右侧32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5岁至86岁,平均年龄(74.54±4.24)岁,左侧19髋,右侧31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椎管内麻醉,经PLA切口,逐层切开分离,暴露并切断梨状肌,脱出股骨头,显露髋臼,植入髋臼杯及内衬,显露股骨近端,髓腔锉扩充髓腔,置入适宜的股骨柄和股骨头,复位处理,无异常后清洗创面,留置引流管,缝合。

1.2.2 观察组 椎管内麻醉,经DAA切口,进入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显露关节囊、股骨颈及髋臼,采取股骨颈截骨法,取出股骨头,再进行髋臼磨锉和处理,植入髋臼杯和内衬,显露股骨近端,髓腔锉扩充髓腔,置入适宜的股骨假体,复位处理,无异常后清洗创面,留置引流管,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假体髋臼前倾角、假体髋臼外展角、偏心距差异及双下肢肢体长度差异;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量表评价髋关节恢复效果,优为≥90分,良为80-89分,可为70-79分,差为<70分。优良率=(优例+良例)/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P<0.05为统计值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分析表1可知,两组假体髋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偏心距差异及双下肢肢体长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X±S)

组别

例数

假体髋臼外展角(°)

假体髋臼前倾角(°)

偏心距差异(mm)

双下肢肢体长度差异(mm)

观察组

50

46.95±5.12

16.78±5.39

3.22±0.44

2.22±0.53

对照组

50

46.68±5.04

16.75±5.45

3.26±0.41

2.24±0.48

t

--

0.265

0.027

0.470

0.198

P

--

0.791

0.978

0.639

0.844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分析表2可知,观察组优良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P<0.05。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X±S)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观察组

50

36(72.00)

12(24.00)

2(4.00)

0(0.00)

48(96.00)

对照组

50

26(52.00)

15(30.00)

6(12.00)

3(6.00)

41(82.00)

X2

--

--

--

--

--

5.005

P

--

--

--

--

--

0.025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多种骨科疾病中得以应用,并具有良好效果,而考虑到采取PLA手术仍具有创伤性、侵入性及术后关节后脱位风险,需加强其他入路方案的研究。DAA经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的间隙进入髋关节完成操作,具有损伤小优势,理论上减轻疼痛,减少出血,而且保留后方软组织,预防关节脱位,稳定性强,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3-4]。术中需注意,选择距缝匠肌外侧边缘较外侧切口,操作时预防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保证安全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6.00%较对照组更高,提示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保证假体髋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改善,有效预防偏心距差异及双下肢肢体长度差异,利于髋关节功能良好恢复,疗效好。与陶涛[5]结果“DDA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72 h内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相近。

综上所述,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其亮,任国清,周健, 等.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28(17):1548-1552.

[2]陈韬予,董政权,王小健, 等.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9,24(2):157-164.

[3]滕立初,陈拓,黄屾, 等.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及术后VAS评分比较[J].河北医学,2020,26(5):820-825.

[4]陶涛,郭炯炯,徐南伟.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20(5):43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