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心理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谢金菊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 448000

摘要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国的医患关系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医患矛盾突出。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医患双方角色意识的差异和归因偏差、认知心理偏差及社会舆论等。医患矛盾作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探讨医患关系的转变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学;医患关系

前言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以保持健康、消除疾病为目的,建立和发生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从医患矛盾的现状分析,大多数医患纠纷并不是由于医疗技术差而引起的,更多地是由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1]。我国的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近年来各大媒体报道的医患矛盾事件越来越多,医患矛盾严重伤害了医患关系,也影响着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

1医患关系的心理基础

1.1医患关系的性格特征

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医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是从众型人格,大多数都不会产生对立的医患关系。但如果病人是独立型人格,那医患关系通常就难以和谐。

1.2医患关系的情绪特征

从医生角度来看,医护工作技术难度大,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大,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而从病人角度来看,生病本身就会引起心理应激。在就医过程中,病人接触态度生硬的医务人员、接受检查与治疗等都可能产生心理应激[2]。如果没有自我控制,双方很容易情绪失控,影响医患关系。

1.3医患关系的动机特征

医患的共同目标是治愈疾病,两者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不应该有动机冲突。但事实上,医患关系受各种因素影响,医患动机都不是唯一的。医院或医务人员必须要考虑利润、责任及声誉等,而病人在治疗中既会考虑费用的合理,还考虑人格和隐私权。两者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

1.4医患关系的态度及行为特征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医患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患者会根据医务人员的行为评价他们的医疗水平和态度。行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表现在行为挫折和言行举止两个方面。在非技术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中,大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态度恶劣所致。

2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心理效应

2.1医患双方角色意识的差异与归因偏差

由于医患双方专业知识背景差异及各自权益的不同,在面对有争议的诊疗结果时,医生的主导思想是是否符合专业标准,而患者的主导思想是自己的权益是否受损。病人在寻求治疗时往往不能理性接受治疗失败,而引发医疗纠纷。

2.2医患双方心理期望值的差异

病人在寻求治疗时往往对医生抱有包治百病的期望,然而医学技术是有限的,病情的发展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任何疾病的诊治都无法保证完全准确。医生会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医治了患者,但由于病人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一旦出现医疗事件,医患矛盾就很容易产生。

2.3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导致负性情绪

经济与社会地位差距产生的医疗消费悬殊逐渐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引发社会群体对社会的质疑[3]。弱势群体更多地面对疾病、贫困等问题,部分医疗机构又存在体制问题,公众心态失衡,情绪处在一个负性状态,产生“仇富”情绪,从而引发紧张的医患关系。

2.4社会舆论的心理导向作用

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气氛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及行为。近年来,各类媒体都大量报道了有关医疗纠纷的事件。不可否认社会舆论对推动医疗卫生的医德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报道过分加重了感情色彩,误导公众,激化了社会深层次矛盾。

3加强心理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1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加强心理沟通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方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照顾病人情绪及重视个性心理特点。改变“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思想,搭起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患者要理解医护人员工作的不易,在我国医务人员的薪酬普遍偏低,工作强度不对等,患者要对医生给以理解和信任。

3.2医患双方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医务人员应当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还要善用沟通技巧,加强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患者及家属要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充分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对治疗效果有合理的预期,学会和医生进行沟通,尊重医生的工作结果。

3.3创造良好社会心理氛围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安定发展的所需要的,需要媒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媒体应多宣传医疗成就和正面的医患关系,实事求是报道医疗事件,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舆论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医患和社会多方面的理解与良好的配合,医患关系的核心是双方的沟通和信任。社会各界都应该给医患关系多一些宽容,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以合作的姿态面对医患问题。

参考文献

  1. 付可可,李卓奕,吕颖琪等.心理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解释水平的作用[J].心理学进展,2020,10(05):667-677.

[2]吕小康.医患"获得感悖论"及其破局 ——兼论作为社会心理学议题的医患关系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6-86.

[3]杨咏柳.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及其促进技术[J].健康之友,2019,(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