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小学科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陈敏华

东莞东华小学 523000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明白科学知识。在本文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趣味实验导入课程的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探究能力,在课后安排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进行培养,让科学实验课程充分的锻炼学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引言:

小学科学实验基本上都是和实际的生活有关的实验,在科学课程中注重科学的实践性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小学的科学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对于科学的实验课程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导入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有动手实践的兴趣,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实验内容以及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最后到生活中去探寻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课程知识的学习效率。

  1. 合理设置趣味实验导入课程教学

合理的趣味导入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内容更加感兴趣。例如在粤教科技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学生会学习到关于运动的科学知识[1]。课程设置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趣味的实验导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使用可以遥控的玩具汽车让玩具汽车运动起来。随后教师抛出一些关于玩具汽车是如何运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玩具汽车运动是因为有动力的驱使,所以让玩具汽车运动最重要的就是使其有动力的产生。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汽车运动并动手进行探究,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探究的能力。

  1.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科学课本当中对于实验方案是不固定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认为自己想出来的试验方法是最好的。而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就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此外,引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还需要处理好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延续上一个关于校车运动的例子,在合理的课程导入之后,学生需要探讨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会提出在车子后面推动小车或者是在小车前面用一根绳子进行牵引。如何让小车动起来的方式学生可以想出很多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设计成实验,再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试验的设计,这样不仅让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提升。

  1.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对其感兴趣是十分正常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中,也会忽略在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或者是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这个时候,为了让学生将侧重点放在观察上而不是放在做实验是有趣的点上,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实验现象记录的表格。让学生根据实验表格记录相关的数据和现象,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当中也不会忘记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3]

比如学生在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上册的《振动与声音》的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到关于振动与声音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振动和声音的实验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聆听不同物体震动发出的声音的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进行声音的分辨。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研究和探讨声音的大小音量和什么有关。在这样的实验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塑料板、直尺、笛子以及玻璃杯等物品进行课堂实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声音的实验:用木棒等物品敲击课堂上准备好的实验用品。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敲击的用力程度和声音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这样的实验课堂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于实验现象应该要如何记录都有了一定的掌握。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安排学生两两一组进行合适的分工,两个人互相配合一个进行试验一个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的记录表格可以设计成表1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相关实验现象,这个记录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学生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还需要仔细观察才能更好的记录实验的结果。

表1 试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组别

发声的物体

实验的发现

1

塑料板


2

直尺


3

笛子


4

玻璃杯


  1. 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观察的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细心的好习惯。观察习惯的培养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都有良好的作用。

比如在粤教科技版四年级下册《光的传播》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学习了解小孔成像的知识。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光透过树叶是如何照射到地面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光的照射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关于光的传播过程教师可以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比如,光是只能通过直线传播吗?光线可以拐弯吗?结合这些问题来进行光线的传播实验的设计和观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个光源,用管子来观察光的导入。在直线观察之后安排学生将管子弯成其他的形状看是否能看到光源。这个过程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有很好的培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孔成像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源本身的形状和投射到白纸上的光源的形状进行比较观察。学生会看到光源和投射到白纸上的形状是不同的,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再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而且,学生在不知道科学现象和知识的情况下对于小孔成像的结果也不知道,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也会更加仔细和耐心。这对学生观察能力有了很好的培养,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培养。如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的小孔成像的实验以及小孔成像的实验原理。

6099eee199c2c_html_8c69e0ca74f525ca.png6099eee199c2c_html_3dfac103c5c0f712.png

图1 小孔成像实验 图2 小孔成像原理

  1. 安排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实验

在科学课本中也会有一些拓展的课外实验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科学实验和观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中的实验和学生的生活也更加的贴近,安排学生自主的进行一些试验,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光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在平时生活中学生观察到的光的颜色是单一的。但是光真的是单一的颜色吗?实际上不是的,光是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的。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的步骤,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现象。阳光经过水会被分成单色光。学生就可以知道光的组成。这就像下雨过后天空的彩虹一样。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现象,在这些现象中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所以安排学生在课外自主的进行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1. 结束语: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学习操作实践,还需要学生进行观察,观察的能力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本文通过能够激发学生课程兴趣的实验导入课程,随后进行适合学生的实验的课程设置,接下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事物并进行记录,最后安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军.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探究[J].女报:时尚版,2020,000(004):P.1-1.

[2]刘茂尧.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00(003):210-210.

[3]吕英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探究[J].孩子天地,2019,000(030):P.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