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路径探析——以怒江州福贡县Z社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3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社区治理路径 探析——以怒江州 福贡县 Z 社区为例

和艳英

中共 怒江州委党校 科研办 673100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宜生产生活地区贫困人口难以继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分析怒江州福贡县易地搬迁安置点Z社区治理现状出发,探析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的突破口。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探析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最重要的一批政策,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一项基础性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怒江州规划建设了集中安置点6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859人搬迁进城,让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木楞房、杈杈房、土坯房、千脚房,实现了“挪穷窝”“斩穷根”“一步跨千年”,过上了现代城市的社区生活。然而,怎样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治理,是保障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环节,是当前社会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现状

(一)以党建为引领,干群合力共建新家园

Z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稳得住”18项措施,扎实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Z社区党支部的共有党员53名,社区有16名楼栋长,通过楼栋长做好每栋楼搬迁群众的服务工作;社区组织建立了“红色物业”,共有35名搬迁群众参与;成立了妇女委员会、工会委员会和团委委员会,以党建带群建,开展关爱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暖心活动,为特殊群体送爱心物资、整理内务等,让特殊群众在新家园继续感受到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

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暖心服务。在Z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一、二楼建设暖心食堂并投入运营,对40名特殊人群实行上门送餐服务。在社区建立傈僳族特色村史馆1个,为搬迁群众留住乡情、记下乡愁,教育引导自觉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理念。开发整理土地建设安置点“微菜园”,解决搬迁户菜篮子问题。

三是加强安置点社会保障服务。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对已脱贫收入达到保障标准但不能稳定或家中有病人、残疾人、大学生等支出较大的家庭,实行“求助渐退”,给予12个月过度性保障,确保稳定脱贫;落实临时求助,对特殊困难群体主动与所在乡(镇)政府对接,解决搬迁群众临时困难问题;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成立了社区就业服务站。

(二)拓展扶持方式,强化示范引领

一是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发动群众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如开办家政服务培训、挖机培训、电工、焊工培训、保安培训、汽修培训等,提升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培育创建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主题小镇。举办20多支篮球队参加的“干群联谊手拉手”“安居杯”“全民健身杯”等篮球赛事150余场,有近10000多人次的群众参与了活动,全力培育打造“篮球”特色小镇。

三是通过“五个一批”的就业模式,强化就业服务增加群众收入确保新家不养闲人,人人有事干,实现户均1人就业目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一批,搬迁群众目前已实现公益性岗位全覆盖。组织劳务输出安置就业一批,社区创建就业创业服务站1个,配备就业帮扶工作人员,实现劳务输出1000余人。发展生态产业安置就业一批。结合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行动,通过生态扶贫合作社吸纳搬迁群众参与生态建设解决就业。扶贫车间就近安置就业一批。建成投入使用棒球扶贫车间1个,实现楼下就业37人;建成电子加工厂1个,培训1期37人,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扶持创业安置就业一批。积极出台安置点商铺租赁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搬迁群众获得承租权时,能够享受20%的租金优惠,并且还能够获得5万元以下的扶贫小额信贷。通过一系列的就业帮扶,增加群众收入。

(三)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一是成立感恩宣讲团和文艺队。感恩宣讲团每月集中宣传一次、每周一国旗底下宣讲、扶志夜校培训、每日下午文艺活动前宣讲。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每晚开展广场舞、唱红歌等活动,定期开展扶志夜校,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同时,社区根据不同的节日主题和群众所需,开展主题丰富的篮球比赛、文艺活动等,确保搬迁群众身份融入、心理融入、精神融入、生活融入、工作融入。

二是成立了爱心超市。为了进一步鼓励搬迁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文明、树新风,Z社区采取公益活动积分管理制。各楼栋负责人严格登记搬迁群众参加社区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具体情况,兑换公益积分,每月集中兑换一次,奖勤罚懒,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1.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仍需亟待完善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完成了“搬得出”的主要任务,但从安置点社区入住的实际情况来看,水、电、网、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亟待完善。水、电等不稳定影响搬迁群众正常的生活。

(二)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仍存在短板

就Z社区易地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来看,常在社区的生活的仍以老人、妇女、孩子为主,家里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仍有一部分群众过着在原迁出地和社区之间“两头跑”的生活,农忙的时候回原迁出地进行种植农作物,农闲时回到安置社区生活,这种情况让一些搬迁群众心里有不安稳的顾虑。还有一些丧失了劳动力的老人,他们的收入主要靠那点微薄的养老金和临时救济等,生活相对艰苦。所以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仍然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问题。

( 三)基层治理体系仍需亟待健全

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基层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社区各类组织设置尚未健全,人员隶属关系仍未理顺,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治安管理、综合防控等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人翁意识不强。

(四)搬迁群众的整体素质仍需亟待提升

一是部分搬迁群众对城市生活不适应、难适应。搬迁群众在生活方式上一时半会难以转变,从几十年的乡村传统生活方式一下转变到城镇楼房的生活方式,原来在农村习惯了自由、随意的生活,特别有大部分群众在村里时过的是人畜混居的状态,搬迁到社区后需要转变为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生产方式上也出现脱节的情况。原来在农村时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生产,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没有定额定量的目标任务,多做少做点没有人管。搬迁进城后,离开了熟悉的土地,不得开始外出务工或就近务工,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只有做些苦力活,这些对搬迁群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三是身份难以融入城镇。从农村搬迁到城镇,意味着从农民变为居民,而且搬迁进城的来自全县28个村的群众,大部分之间相互不熟悉,如何融入邻里,如何与邻里和睦相处也是对搬迁群众的一大挑战。同时群众用电用水等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文化水平低就业难、就业不稳定等。

  1.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路径的思考

  1. 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

建立“社区党支部—楼栋负责人—居民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治理服务一体化体系。由驻点工作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担任楼栋负责人,选出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群众认可的居民为楼栋长,认真摸清社区居民底数,提升服务管理质量。楼栋负责人建立微信群,用于上传下达工作任务、用工需求、培训公告等,要求实时在线,及时解决群众的各项合理诉求;同时,经常入户走访,挨家挨户面对面询问情况,对楼栋内每户搬迁群众的信息都做到精准掌握,精准分析。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补齐配套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安置点社区水、电、网等基本居住生活条件,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二是突出改善人居环境。分类指导安置区人居环境治理,推进安置社区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循序渐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垃圾分类、爱心捐赠、“兑兑换”等活动,举办社区文明礼仪、家居整理、实用技能培训班,定期组织“十星级文明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等评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搬迁群众文明素养。

(三)加强警民协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室、综治中心治理作用。要采集维护“一标三实”信息,全面掌握辖区房屋、人口等基础信息;对行业场所开展清查整治,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求限时整改;对辖区进行早中晚不间断治安巡逻,不断强化巡逻防控,有效提高见警率;开展防疫封控查缉,及时查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证辖区安全稳定;深入辖区开展入户走访,实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矛盾纠纷,收集利用群众可靠线索,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平安建设,不断提升警务工作效益。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常态化机制,围绕矛盾纠纷热点难点和易发多发领域,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调解,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着力防范和化解社会重大风险。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做好民法典普法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切实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安置点平安社区建设,建立健全防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定防控预案、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防止出现重大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二是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加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建设,探索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建立治安中心户长,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楼栋长,以居委会为龙头,组建公益性物业服务组织等自治协会,充分调动安置点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搬迁群众树立“建设幸福家园,我们共同行动”的理念,广泛开展文明安置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增强居民对安置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加强感恩教育和扶贫扶志扶智,提升搬迁群众素质

通过强化“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的感恩教育,加大扶贫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要知党恩,感党恩,增强贫困群众感恩意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搬迁群众素质提升工程,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等“精神短板”问题。安置点管理机构要从一些“小事”“小的方面”入手,从培养“小的生活习惯”“小的生活技能”抓起,不断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关于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业务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尽快适应新身份、新环境和新生活,彻底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

(五)加强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社区要注重把迁出地原村“两委”班子成员、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等推选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大家熟悉工作情况,信任度较高,便于尽快适应新环境及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得桂、徐 榕、张旭亮:《乡村振兴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及其深化》[J].行政科学论坛,2019(02).

[2]田仁波、苏醒:《把握“四个突出”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关于加强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族报,2020.(08).

[3]潘晓龙:《提升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能力的思考》[J].甘肃农业论坛,2020.(08).

[4]潘奕华:《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右江区“老乡家园”为例》

[5]常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