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分析

陈华英 林伟华(通讯作者)、李晓珍、洪流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湛江 524033

【摘要】目的:探究凝血功能检验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治疗中,对预后判断所发挥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12月接诊的72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进行分组,将指标超过3个且显著高于正常值、低于正常值30%以上的3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反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48h凝血功能监测结果和预后(病残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监测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病残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评估中,对患者开展凝血功能检验有助于对预后进行判断,凝血功能指标反馈出患者疾病的变化,是可靠的预后判断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凝血功能检验;心脑血管疾病;预后评估


心脑血管是当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渐有上升趋势,严重危及国民的身体健康。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预后评估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心脑血管的发病与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血栓形成与患者的凝血功能息息相关,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验能够评估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从而判断患者的预后[1]。本文探究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对心脑血管患者预后情况的判断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是2018年3月~2019年12月,所研究的对象是72例心脑血管患者。选择标准如下:患者意识清楚,同意参与本次研究;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无凝血功能检测禁忌等;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患者入院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指标高于正常值30%以上或低于正常值30%,对照组指标相比正常值增加或降低不足30%。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8~74岁之间,年龄均值是(63.29±1.1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7~75岁之间,年龄均值是(64.39±1.04)岁。经过比较后,组间年龄、性别数据无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1.2.1治疗方式

患者入院后要立即给予疾病检查,并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治疗。

1.2.2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时、入院48h分别进行凝血功能检测[2],选择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检验。本文研究所选择的检验仪器是法国的STAGO,方法是磁珠法,所选择的试剂是配套试剂,检测的指标有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血浆纤维蛋白原)和TT(凝血酶时间)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PT的正常值:(12.0±2.0)s,APTT的正常值:(36.0±7.0)s,FIB的正常值(3.0±1.0)g/L,TT的正常值(15.1±1.0)s。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预后情况,主要分为出院时好转、病残(包含植物人)和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进行组间资料对比。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是率,检验方式是60964123df2ee_html_e36e83f027628056.gif ,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是(60964123df2ee_html_c015bdca8b2b9fe0.gif ±s),检验工具是t,只有当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时,P<0.05。

2 结果

2.1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从表1中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入院48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显著变化,与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

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数据对比(60964123df2ee_html_c015bdca8b2b9fe0.gif±s

组别

时间

FIB(g/L)

PT(s)

TT(s)

APTT(s)

观察组

入院时

3.9±1.5a

12.00±0.03a

16.7±1.3a

34.8±1.3a

入院48h

2.9±1.7b

16.00±0.06b

17.9±1.2b

38.2±1.8b

对照组

入院时

3.8±1.4

11.00±0.12

16.2±1.4

34.1±1.7

入院48h

2.7±1.8

14.00±0.03

16.4±1.6

34.6±1.3

t

-

8.13a/9.12b

9.21a/10.32b

8.03a/10.42b

9.15a/12.54b

P<0.05

-

P<0.05

P<0.05

P<0.05

P<0.05

2.2预后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好转率低,病残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经过比较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数据对比(n,%

组别

例数

出院时好转

病残

死亡

观察组

36

24(66.67)

9(25)

3(8.33)

对照组

36

34(94.44)

2(5.56)

0

60964123df2ee_html_e36e83f027628056.gif

-

14.09

13.58

9.33

P

-

P<0.05

P<0.05

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心脑血管的临床发病率渐有逐渐提升的趋势。饮食不规律、缺少运动等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发病因素,进而引发心梗、脑梗死等疾病,危及其生命安全。临床治疗发现,氧化LDL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使弹性下降,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与血栓形成的凝血功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3]。凝血功能指标中APTT与TT指标上升,FIB指标下降表示凝血功能下降,血液中的高凝状态易引发血栓,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评估患者的预后[4]

结合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入院48h后指标变化更加明显,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证实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与患者预后有着直接关系。

综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验有助于准确评估患者预后,帮助临床治疗顺利开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敏杰.凝血功能检测在判断心脑血管病预后中的价值[J].心理医生,2017,23(16):139-140.

[2]杨帮.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6):82-83.

[3]徐锦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23):134-134,135.

[4]龙松,陆霓虹,杨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1(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