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杨兰英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中医医院 四川省资阳市 642350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以核磁共振技术诊断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病患37例进行观察分析,均接受核磁共振检验,对患者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次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总计检出病灶42个,其中6例患者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9例患者诊断为肝癌门静脉栓。结论:原发性肝癌以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病灶影像,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原发性肝癌诊断;应用

引言

原发性肝癌具有发病率高、预后不良的特点。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增原发性肝癌患者约80万,我国病例占其中50%以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肝癌发病率排我国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近年来,得益于介入治疗的推广应用,癌症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高发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肺癌和结直肠癌。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以及其他罕见类型,其中原发性肝癌占75%~85%。据统计,2020年全球肝癌新发患者为905677例,死亡患者为830180例其中我国的肝癌患者数量约占全球肝癌患者的一半以上,是肝癌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肝癌负担不断增加,学者们致力于通过对肝癌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进一步推进肝癌有效防控,以期实现肝癌早期防治。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案,但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率偏低和恶性度高使患者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有研究者指出,在临床上使用核磁共振技术,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临床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本次医学研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讨论其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病患37例进行观察分析,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0~87岁,平均年龄(62.4±1.5)岁。其中20例患者主诉右上腹或肝区疼痛,7例患者出现黄疸,4例患者出现脾肿大情况,4例患者出现呕血问题。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6例患者出现AFP升高情况,6例患者出现CEA升高情况,37例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呈阳性。

1.2方法

核磁共振采用飞利浦1.5T,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体部相控阵线圈,扫描范围为膈上20mm至肾脏下缘;嘱患者扫描时注意屏息,扫描序列为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设置扫描参数:T1WI,TE为42ms,TR为420ms),T2WI,TE为110ms,TR为3000ms,扫描层厚4mm,视野(FOV)40×30cm;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钡葡胺加0.9%氯化钠溶液(20mL),经外周肘静脉以每秒3.0mL流速注入;注射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分别延迟扫描25、60、120s;着重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对扫描所得原始图像进行相关处理。

1.3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核磁共振影像。

2结果

此次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总计检出病灶42个。患者病灶弥散成像表现、ADC测定结果均处于规定范围内,同时患者T2WI影像中,普遍存在肝癌信号升高表现。患者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均出现明显强化,且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血供特征。42个检出病灶中,15个病灶呈现假包膜式,占比35.71%,6例患者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占比16.22%,9例患者诊断为肝癌门静脉栓,占比24.32%。

3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逐步进展过程密切相关,在肝硬化结节向原发性肝癌转变过程中,肝动脉血供逐渐取代门静脉成为主要滋养血管。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不同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具有不同血供,导致肿瘤的生长和浸润方式、转移途径有所不同。因此,提高术前确诊率和准确的术前分期已成为治疗的首要问题。

肝癌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①肝硬化表现:患者原本就患有肝硬化病症,在肝癌发病期,肝脏部位常伴疼痛感或检查时发现肝部异常肿大、肝功能异常等情况,亦或是患者在发病期会表现出部分肝硬化病症的症状,如食欲缺乏、身体消瘦、腹水、黄疸、贫血等。②肝脓肿表现: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患者肝部明显肿胀,伴有明显的肝脏区域疼痛感,病情发展极快且患者伴有发热、继发性贫血等异常现象。③肝肿瘤表现:此为最典型的原发性肝癌表现,即患者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短期内出现肝大、肝脏硬化等异常情况,明确证实了肝脏的癌性病变。④癌细胞转移表现:这种病症表现较为模糊,在临床上只有癌变肝脏肿情况下会向远端转移。上述症状表现为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症状,其中患有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有三分之一以上伴有腹部疼痛、肝大等表现形式。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还要以肝大、肝脏区域疼痛等为主,常见的病症表现有:全身乏力、腹部胀气、腹泻、腹水、热血、呕血、便血等症状。故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预防意义远大于治疗意义。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利用核磁共振释放的能像在不同物质内部衰减的差异,结合外磁场施加的电磁破从而确定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绘制图像。核磁共振的优势在于:①对人体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内部软组织的影像学检查上要优于CT扫描检查;②各种医疗参数均可用来成像,从多方面为疾病的诊提供参考信息;③可以通过调节磁场来调节检测横断面以及其他切面,从而更好地分析病理特征;④对人体无电离辐射伤害,安全性较高。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优势较为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检查时患者处于强磁场内,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及检测诊断的准确性,禁止携带任何金属器物,故其不适用于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等辅助设备的患者。在部分非软组织病症的检查效果不如其他影像学检验方式,故要选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检查诊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性,且可更好地检测疗效评价情况,进而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秉建,刘东海,高杰.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84+187.

[2]林丽芬,王霖,李翔.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9):216.

[3]高艳辉.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3):356-357.

[4]刘振永.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6(71):173.

[5]马明昭.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6(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