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价值分析

刘沛策

湖北航天医院放射科, 432100

【摘 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接收的9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分析所有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后各项指标状况。结果:98例脑梗死患者中,1级、2级、3级分别为20例、35例、43例;与康复前相比,康复后各级患者健侧、患侧FA明显降低;且康复后患侧FA由1级至3级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健侧FA评分由1级至3级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临床效果


脑梗死主要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状况,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疾病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伴随不同程度运动功能丧失,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其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为更好的了解患者恢复情况,临床应将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评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依据[2]。本文主要是对9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表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对疾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98例(选取时间: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调查内容保持全部知情态度,并自愿签署相关同意书。98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58:40;病程15-75d,平均病程为(43.19±1.58)d;年龄最大为76岁,年龄最小为34岁,平均年龄为(53.29±1.27)岁。

1.2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实施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引导其进行针对性功能训练,其中包括负重训练、平衡训练以及行走训练等,每日最佳训练时间需控制在4小时左右,可根据患者实际承受能力适当调整训练时间,坚持康复训练一个月左右。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可以适当给予其超短波治疗,进而有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训练过程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通过TMR扫描仪对患者疾病状况实施诊断(采用标准的线头圈),扫描序列如下:T1WI、T2WI、FLAIR、DTI。DTI(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技术)扫描过程中需将扫描参数、扫描矩阵、加权系数、层厚、扫描视野分别设置为TR/TE=8000mg/96ms、160×160、b=0、b=1000s/mm-2、5mm、22×22cm,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扫描结束后需将所生成的图像信息传输至工作站,重建FA(并记录区域内的FA值)。重建双侧CST,并研究其与病灶之间的相关关系。

1.3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分级情况:1级(患者CST(皮质脊髓束)的心态较为完整)、2级(CST存在受压情况)、3级(CST的走向出现中断);不同分级健侧、患侧康复前后FA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98例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609601b4831fc_html_4d0a59fcc448cff2.gif ±S)采用T检验,以P值为评估标准:当P<0.05时,表示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

2结果

2.1 不同分级结果显示:1级、2级、3级分别为20例、35例、43例,占比分别为20.41%、35.71%、43.88%。

2.2 不同分级健侧、患侧康复前后FA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康复后各项指标状况显著优于康复前(P<0.05);康复后,患侧评分由1级至3级逐渐降低,而健侧逐渐提高。见表一:

表一 FA变化情况对比

时间

1级(20例)

2级(35例)

3级(43例)

患侧

健侧

患侧

健侧

患侧

健侧

康复前

0.66±0.03

0.69±0.03

0.61±0.03

0.67±0.02

0.51±0.02

0.67±0.01

康复后

0.62±0.03

0.61±0.02

0.56±0.06

0.64±0.05

0.43±0.01

0.65±0.01

T

4.2163

9.9227

5.0729

3.2957

23.4606

9.2736

P

0.0001

0.0000

0.0000

0.0016

0.0000

0.0000


3讨论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描述大脑结构的新方法[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种成像技术,对水分子运动具有有较强依赖性,对活性水分子弥散运动情况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将该种技术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引发弥散级脑梗死FA值增加,方便及时分析患者大脑病变以及细胞结构异常情况,提升疾病评估及预后效果[4-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康复后不同分级(1、2、3级)健侧、患侧康复前后FA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康复前(P<0.05)。由此可见,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比恢复情况具有较好的评估效果,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措施的实施,对脑梗死患者疾病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观察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而且对后续治疗工作具有积极作用,该评估措施临床价值较高,各院可将其作为首选评估措施,并进行积极应用与推广,提升疾病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锋, 周华, 赵中. 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尼莫地平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 44(02):132-138.

[2]梁海毛,谢金华,蓝宇, 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8):47-49.

[3]邵荣,张敏,刘澄英, 等.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11):1176-1179.

[4]王忠良,周求娣,王玉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意义[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0):22-24.

[5]王方圆,王贺,孙志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