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静配中心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分析静配中心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

蔡丽雅 区宝璇 张雪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 目的分析静配中心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探讨药师如何更多地参与临床用药工作中去,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法结合药师在静脉用药医嘱集中审核、摆药、调配和复核等工作的具体环节和临床各科室对本静配中心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从药师管理及药师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药师如何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合理建议。结果:静配中心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作用,静配中心应该顺应医院药学从传统药物集中调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结论:静配中心在医院的全面开展对药师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新挑战,药师应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专业药学服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静脉配置中心、药师、合理用药

静脉给药是临床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起效迅速,血药浓度和治理效果稳定等特点,但是同时也存在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健康。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指在符合国际标准、依据药物特性的操作环境下,经过药师审核的处方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全静脉营养、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的静脉药物配置,为临床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药学服务的机构,将原来分散在病区治疗室开放环境下进行配置的静脉用药,集中由专职的技术人员在万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百级洁净的操作台上进行配置。静脉药物集中调配是药学人员在此机构对静脉配置用药进行加药调配,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成品输液的操作过程[1]。为加强职业防护,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各医院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静配中心,时至今天已发展成为医院药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院静脉配置中心成立于2015年10月,为24个病区提供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的配置工作。静脉药物集中调配改变了各种临床静脉输液加药混合配制的传统做法,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

1、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工作的环节

本静配中心工作具体流程:医生开具医嘱→输入医院信息系统→传输至PIVAS系统→药师接收并审核医嘱→进行用药批次划分→打印标签→贴签摆药→核对→调配→成品输液复核→打包→由专人送至病区→护士核对签收→给病人用药。其中药师参与审核医嘱、划分批次、打印标签、贴签摆药、核对、调配、复核成品输液等重要的工作环节,对医嘱进行层层把关,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并要求医生调整医嘱,将不合理用药率降到最小,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1.1医嘱审核环节

传统的临床用药模式下,医生开具医嘱,护士在病区完成调配后给患者用药,期间没有药师的参与,无法对医嘱进行审核,静配中心最主要的一方面作用就是将静脉药物分散在各个病区调配改为集中统一调配,并增加了药师进行多环节的审核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临床用药的事前监控,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和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医嘱审核是静配工作的第一环节,更是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要求审方药师具备多年的药学工作经验、良好的药学专业素养、熟悉掌握药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及时做好不合理用药医嘱的事前干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2]。医嘱审核内容包括:药物的配伍禁忌、溶媒选用适宜性、用法用量、用药顺序、滴注时间及其他注意事项等。审方药师在进行医嘱审核时应与临床医生密切沟通,从而发挥药师的作用,遇到临床用药不合理时,应通知医生修改医嘱,超说明用药必须用充分且正当的理由,否则应拒绝调配。

1.1.1药物配伍禁忌 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时,发生的体外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有些药品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健康等。例如水溶性维生素与电解质配伍,产生盐析现象,不溶性微粒增加;氨基己酸与酚磺乙胺配伍,可引起中毒。

1.1.2溶媒选用适宜性 指选用的溶媒种类和用量是否适宜,成品输液的浓度和溶媒量的控制对提高静脉用药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以达到患者的精细化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3]。例如依达拉奉注射液不宜用葡萄糖稀释,因为与各种含有糖分的溶液混合时,可使依达拉奉的浓度降低;紫杉醇脂质体不宜用盐水稀释,因为电解质会使脂质体聚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要求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浓度分别为 10~250mg/ml 和 5~125mg/ml ,即一支舒普深最大的溶媒量为100ml 。

1.1.3用法用量 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准确的剂量,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和用药的安全。临床常见的用法不适宜包括给药频次不合理、用药疗效过长或过短以及未采用说明书中推荐的给药途径给药。例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建议每日使用一次;诺仕帕推荐肌内注射;氯化钾不得直接静脉注射,未经稀释不得进行静脉滴注。临床常见用量不适宜包括用药剂量过大或不足、不同适应症用量不适宜,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剂量而未进行调整。例如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维他利匹特)每日推荐剂量一支;以2.5~5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作缓慢滴注用于引产或产前宫缩无力;每次5~10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用于控制产后出血。

1.1.4用药顺序 为提高抗肿瘤效果,临床常采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化疗方案,然而联合用药在提高效果的同时也会因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抗癌药物作用的周期特异性对化疗的疗效和毒性 产生影响,并且临床实际中亦存在忽略用药顺序的现象,因此正确的给药顺序是促进肿瘤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紫杉醇和顺铂联合使用,应先给予紫杉醇再用顺铂。

1.1.5滴注时间 控制滴注时间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例如注射用万古霉素(稳可信)要求每次滴注60分钟以上。

另外,还有遴选药品不适宜,录入信息错误等不适宜医嘱的出现,还要注意选用某种药物的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项。

1.2划分批次及贴签摆药环节

药师根据患者的总液体量对输液进行批次划分,保证药物的新鲜度和稳定性。分别由不同的药师进行贴签摆药和核对工作,实现多名药师参与,多方位关注药品使用安全及合理,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多人多环节审核。

1.3集中调配

药师利用自己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不相容性、进行调配时,可保证输液的高质量性和可随时对输液进行检测,真正做到为患者安全用药负责。

1.4成品输液复核

核对药师要熟悉各种常见成品输液的外观和性状,更要眼明手快,善于发现输液中的各种杂质,对输液进行最后的审核,保证输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药师与临床的沟通方式

2.1电话沟通

发现问题医嘱及时以电话形式反馈给医生或者跟护士交代好相关的用药注意事项,督促医生调整医嘱。电话沟通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是也存在无法第一时间与医生联系上的弊端。

2.2提供及更新用药信息

采购新药、药品说明书有更改或者药品有新的研究报告等情况及时整理药品信息,以文件形式分发到各科室,为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2.3不合理医嘱反馈

药师定期汇总不合理医嘱并进行分析,以报告的形式反馈给临床,对临床合理用药起警醒作用。

2.4优化HIS及PIVAS审方系统

药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系统需要优化的功能反馈给信息科,做到在临床医生下达医嘱前对其进行监控,对不合理医嘱进行提示和拦截,对医嘱进行初步审核,把好合理用药的第一关。

3、药师要提高药学专业水平

3.1组织业务学习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与临床合理用药相关课题的探讨,积极参加业内学术会议,不断巩固学习药学及相关的临床专业知识,提升与临床沟通的技巧。

3.2 增强药师队伍

组建审方药师小组,经过专业审方培训并取得审方资格证书,并使药师参与到患者用药方案设计和调整工作中去,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专业意见。

  1. 小结

静配中心的建立为医院药学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全体静配中心药师职能转型搭建了新平台,更是临床合理用药的新阶梯。药师应找准新定位,不断学习药学及相关临床知识,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为临床合理用药做最大化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永佩,颜青,张建.全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与验收管理培训教[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9.

  2. 陈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干预管理对临床科室不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7,15(01): 103-104.

  3. 刘圣.夏完,吴凤芝等.静脉用药成品输液集中调配溶媒适宜性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08): 114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