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

李鹏

成都市 清白江区人民 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实施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前者实施常规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方法,后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

前言

股骨颈骨折属于临床骨科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因骨质疏松所致,患有此病的患者对长期卧床的耐受程度较低,加之临床极易发生较多的并发症,如果没有接受及时的治疗,会增加致残和致死的概率,进而对生命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本文主要就手术治疗中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总结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对象选取66例在我院开展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n=33)和治疗组(n=33),参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各18例、15例,年龄为55-78岁,年龄均值为(66.5±2.97);治疗组中男性和女性各19例、14例,年龄为56-79岁,年龄均值为(67.5±2.8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入院后经X线确诊;髋臼软骨经检查无显著退变;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生命体征较差患者;合并代谢性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不全疾病患者。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方法,在手术台引导患者以仰卧位姿势,并取软垫将患者的患侧臀部抬高,借助C臂X射线透视机辅助,将远端骨折端进行旋转并复位,在大粗隆下方将导针置入。固定骨折部位,取空心螺钉实施固定,最后逐层的将切口关闭。

治疗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术前实施硬膜外麻醉方法,指导患者取俯卧位体位,确保患肢位于上方,并协助患者将患髋屈曲外倾45°,前倾13°。将臂中肌切断露出关节囊,并将关节囊切开并外翻,将股骨颈基底关节囊实施推移,使其充分的暴露。将患者髋关节内大转子保存,适当的对患肢实施旋转以此将股骨颈骨折处进行精细的探查,将髋臼内的股骨头骨折端暴露后,以取出器向股骨头内钻入,并拉离髓臼。使得圆韧带截断后拿出股骨头,测量股骨头的直径,结合术前拍摄的摄片,选择合适的人工假体股骨头,并稍作休整后,在明确安装位置后植入。最后清理切口实施缝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疼痛评分(VAS评分),总分为3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不适感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股骨头坏死、术后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进行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率表示,以6095e0efde205_html_c7a9d029a4d64d0.gif 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在治疗后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且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 6095e0efde205_html_3d92815d6a075f85.gif ±s)

组别

例数

髋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疼痛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33

18.61±3.32

33.28±3.33

27.33±2.02

23.29±2.11

治疗组

33

18.72±3.31

40.19±3.68

26.97±2.23

15.54±2.15

t

--

0.1347

7.9981

0.6873

14.778

P

--

0.8932

0.0000

0.4944

0.0000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并发症共发生1例,总发生率为3.03%;参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总发生率为21.21%,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并发症发生率( n,%

组别

例数

股骨头坏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后感染

总发生率

参照组

33

2

2

3

21.21

治疗组

33

0

0

1

3.03

6095e0efde205_html_c7a9d029a4d64d0.gif

--

--

--

--

5.1207

P

--

--

--

--

0.0236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为常见的骨折类型疾病,尤其是外伤性的骨折极易对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该疾病在治疗中会有股骨头延迟愈合、无菌性坏死等症状,对患者的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残疾,由此在治疗中需要选择安全、牢固且简便的固定方法[1]。结果显示,治疗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且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效果显著。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已有普遍的开展并获取较好的成效,该方法应用需掌握严格的适应证,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使用传统的空心钉、DHS内固定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极易发生较高的股骨头坏死率,为此人工关节置换更受医生和患者接受[2]。临床研究中发现,单级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患者的疼痛不适程度较轻的特点,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不易发生髋臼软骨磨损、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等症状,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适用于55-70岁且有移位显著的患者。对于70岁以上高龄患者主要以双极股骨头置换方法为主。在并发症预防中,重点在于医生的精细操作,术前加强了感染的检查,并在术中和术后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3]

综上,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的效果较好,改善了髋关节功能,减轻了疼痛不适感。

参考文献:

  1. 黄宝林,郑从华,刘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中出血量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5):89-90.

[2]明官印,张艳.人工关节置换术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08):1103-1104.

[3]孙金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9, 38(03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