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经过PDCA护理对体温恢复时间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经过 PDCA护理对体温恢复时间的影响分析

陈媛媛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 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PDCA护理的应用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疾病恢复的相关影响。方法:在2019年2月到2020年5月期间本院接诊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两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施行PDCA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安排莫西沙星联合甲硝唑进行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治愈率以及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经过护理后,和对照组患者相比,住院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均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施行新型的PDCA护理手段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PDCA;治愈率;体温恢复


细菌性肝脓肿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内科疾病[1],主要由各种病菌侵入肝部组织导致,其病理特征表现为化脓性炎症,临床如果不及时治愈可伴随不同程度的高热、浓痰、寒战,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起全身多器官病变[2],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次研究分析了PDCA护理的应用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疾病恢复的相关影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到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就诊的4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两组,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34岁、年龄最大72岁,平均年龄(45.31±2.14)岁,痰标本培养结果显示肝脓肿合并厌氧菌感染9例、混合型感染11例。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32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年龄(45.32±2.09)岁,痰标本培养结果显示肝脓肿合并厌氧菌感染8岁、混合型感染12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病理、CT影像学检查均符合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标准[3];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发热、咳痰、肝区痛症状;无长期用药史;本次研究经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转院、死亡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全。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积极地退烧、化痰治疗,除了基础的抗菌药物使用,安排莫西沙星联合甲硝唑进行抗生素治疗,对照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实验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在此基础上施行PDCA护理模式,①P(计划)。设立PDCA临床护理小组,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根据每位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不同病症表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迅速、全面的了解,并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②D(执行)。对于设立的PDCA临床护理小组,医院对其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与考核,从而保障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护理素养。③C(检查)[4]。PDCA护理小组的负责人负责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从而对不规范的操作进行更正,对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处罚,如有必要,可增加检查的次数。④A(处理)。小组会议定时召开,从而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反映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出根本原因进行改善,使医护人员能够严格的执行。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治愈率以及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得出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所得所有相关数据均利用SPSS20.0软件来计算,采用卡方检验或者t检验计算。P<0.05表示比较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由表1可见,实验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体温恢复时间(d)

白细胞正常时间(d)

对照组

20

(32.64±2.14)

(7.64±1.75)

(23.47±3.23)

实验组

20

(27.42±2.08)

(5.53±1.68)

(18.23±3.36)

t

7.822

3.890

5.028

p

0.000

0.000

0.000

2.2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治愈率对比

由表2可见,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均有较高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治愈患者人数

治愈率(%)

对照组

20

18

90%

实验组

20

19

95%

X2

0.360

p

0.548

表2 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治愈率对比

2.3两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患者10例、满意4例、不太满意6例,满意度为70%;实验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患者16例、满意3例、不太满意1例,满意度为95%,经过卡方检验计算可见,X2=4.329、p=0.037,实验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DCA是一种循环的护理理念,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PDCA四个字母主要由四个单词缩写组成[5],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PDCA循环护理理念属于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6]。护理内容经常可先后或者同时开展,随着护理的逐步推进而形成大环套着小环的优质护理局面,促使护理工作得以层层有序地推进和进步。PDCA循环护理是一种不断改进、螺旋式上升的有效管理方法[7],具有一定进步性,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经过PDCA护理后,和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均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郝红梅[8]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PDCA护理模式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突出,尤其能够快速退烧,促进白细胞恢复正常,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谭莉,廖东云.PDCA护理模式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健康必读,2020,(8):93.

[2]秦伟美.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家庭医药,2019,(7):294-295.

[3]拉毛才吉.评判性思维在细菌性肝脓肿病人发热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0):102.

[4]张小霞.细菌性肝脓肿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的循证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6):95-97.

[5]郭明凤,陈玲玲.细菌性肝脓肿致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6):71-73,77.

[6]三尕桃,郭建琴.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9,49(1):28-29.

[7]刘雪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6):313.

[8]郝红梅.循证护理干预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后康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8,26(6):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