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强课程意识入手 促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1

从增强课程意识入手 促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提升

孙琳

临淄区福山小学

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始于世纪之初的新课改工作,先后经历了努力开全开足课时、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现在的学校课程整体建设三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建树、收获,从而达成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攀升和高质量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课改进程中不断得到落实和强化。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育人目标,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的宗旨和出发点就应该围绕并落实好这一目标要求,做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新时代命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一百年前也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可见,“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应有之义。”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课程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哲学问题。

可以说,学校课程建设是事关国家育人目标达成,事关学校工作长足发展的问题核心和问题关键。目前,不乏有成功的学校课程建设范例和经验,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课程碎片”“课程拼盘”或“课程大杂烩”等现象,还是大多数学校仍然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认识淡薄、观念陈旧,缺乏课程建设能力有关。然而,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教师课程意识的主体觉醒来获得自主发展的,建立在教师个体对课程主体地位的自觉审视和对课程实践创新的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的课程意识才是决定学校课程建设水平至关重要的因素。2000年以前的传统教学,教师是“教材的讲授者”,是既定内容的传递者、搬运工,只要讲授没错误、学生学的会就可以了。2001年开始的新课改,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为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自身不仅是他人课程决策的执行者,而同时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决策者。这一角色的重要转变,将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见,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才是课程建设能力提升的关键。

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校长是关键。校长是学校课程开发的主管者和组织者,要加强好学校的活动育人课程管理,校长首先要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校长的课程意识表现有三:其一是校长要有清晰的对课程理念的认识。课程既包括文化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三类课程,也包括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内容。其二是校长要注重细化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学生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课程资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校长要引导教师从课程设计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好每一项活动,使其具备目标、资源、方案、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框架内容。其三是校长要注重发现课程教育资源。校长要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善于指导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资源。校长要有一双勤劳的巧手,能引导师生从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旧物品作为课程资源。校长要把眼光从校内放到校外,社区、周边的文化、人物、地理等等都是课程资源。

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四个方面做文章。首先,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教师个体的课程建设是教师在自我的学科领域内,最大可能的将教学活动指向育人目标。课程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不是远离教学,而是来源于教学,又反哺于教学教师的课程建设是对学校课程的丰满和充实。其次,掌握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律。完整的课程需要具备目标、资源、方案、实施、评价等五个要素。学校课程建设可以从有限的学科和有限的领域进行,不贪大求全,而是要大处着想,小处着手,渐进推动。第三,锁准学校课程建设的切入点。点找好了,以点带面,不断丰厚终能所成。第四,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团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队工作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单打独斗毕竟精力有限、眼界有限,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体的力量才能行稳致远。

磨刀不误砍柴工,课程意识是实施课程建设的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了强烈的课程意识的充分深耕的酝酿,才能有课程建设篇章的厚植和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