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运用视角下中国电影文化翻译与输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2
/ 4

新媒介运用视角下中国电影文化翻译与输出分析

申丹 黄冬宜

广州理工学院广州 510540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三大新媒介——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输出主流。在三大主流新媒介的发展下,中国电影近些年也不断融合先进理念、改进技术,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召,但是电影的输出情况并不可观。除了其中涉及的政策因素外,电影字幕和电影文化的翻译水平、电影对外推广的方式和渠道也是重要原因。作为中国文化载体之一,电影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拟着重分析在当前新媒介运用视角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翻译与文化输出。

关键词:新媒介;中国电影;文化翻译;文化输出

一、中国电影文化翻译及对外输出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发展迅速,跻身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大国。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国电影对外输出意义重大,可以促进与各国电影文化交流融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然而,目前中国电影对外输出困难重重,体现在电影走出去的“文化折扣”、影视字幕翻译受约束、输出渠道狭窄等方面。

(一)电影走出去的“文化折扣”

对电影而言,“文化折扣”是指电影对外输出过程中,海外观众难以理解影片传递的异国文化内容,造成影片本身的文化价值折损[1]。“文化折扣”主要发生在电影的解码过程和语言传输过程中。

1.解码过程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社会属性、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影片制作方在制作过程中会被周边文化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在创作中加入自身对文化特质的理解。电影的解码过程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文化背景不同,对电影的解读自然各不相同,因此产生“文化折扣”现象。据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数据调查发现,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依然较弱,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理解有障碍,这主要源于文化差异[2]。武侠题材类电影在海外受欢迎程度较高,但观众在观看此类题材电影时,由于影片中没有补充中国相关武侠人物的信息,观众本身又缺乏背景文化知识,从而导致解读困难,最终解码失败。

2.语言传输过程

语言是电影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屏障,具有地域穿越性。电影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本身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在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摩擦。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意义需要借助国际影响力最强的一门语言,即英语来传输。与外国影片相比,国产电影在“走出去”的语言方面并不占优势。基于此,字幕翻译在电影对外输出中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懂,这就导致外国受众无法顺利接收影片中传递的信息,形成观影障碍[3]

(二)当代影视字幕翻译的局限性

当今,影视字幕翻译与影视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存在密切关联。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融合听觉和视觉的综合性文学样式,字幕翻译在时间、空间与技术上受到的制约也影响了影视作品在传播中的方式。

1.时间限制

影视字幕翻译既受空间限制,又受时间限制。时间指语言和图像的同步配合,字幕需在与源语言时间相近的范围内完成信息传递[3]。所谓“时间”包括镜头切换、人物说话以及观众反应时间。镜头切换时间即画面转换时间,这段时间一般较短;人物说话时间则另当别论,可长可短;观众反应时间要根据不同观众的反应速度和文化程度,来决定时间长短。这三者中前两者同步进行,需要把声音的延续与镜头或者画面切换的转变考虑在内。影视字幕翻译参考多种因素才能更好与时间相匹配。

2.空间限制

影视字幕翻译受空间条件制约。“空间指屏幕上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目”[4]。字幕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屏幕空间不允许,会对观众视觉享受形成障碍。尤其中英字幕翻译,要特别注意影视作品的传播媒介空间,不可遮盖影片本身的有效播放内容。

钱绍昌指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5]。在遇到需要解释的专有名词、歇后语、俗语等文化色彩强烈的词语时,受观影屏幕大小的限制,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应避免使用括号、注解等方式,采取其他翻译手段处理。因此空间限制是译者在字幕翻译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3.技术限制

字幕作为中国电影输出海外的文化体现,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字幕翻译者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保证了字幕翻译的数量。但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隐性问题,那就是缺乏先进有效的翻译技术和工具支撑,导致字幕翻译效率和质量不稳定。如今翻译市场出现的各种字幕处理软件,也给从事非专业字幕翻译工作的人员提供了辅助。此类软件具有基本的字幕制作功能,但并不具备专业翻译软件的翻译记忆与术语储存功能,这也表明使用这些软件的译者仍然需要在高强度的翻译工作下,重新对机器翻译的内容进行反复确认与修改,不仅占用了“非生产性”时间,也无法保证字幕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三)电影海外输出的狭窄渠道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传播具有大众化、多元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等特点。在全球电影交流浪潮下,中国电影对外输出主要还是按照普遍的方式,通过与外国电影合作、借助国内优势明显的新媒体推广平台以及参加电影节来宣传造势。

1.借力与合作外国电影

近年来,中外电影合拍“借船出海”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据《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5年合拍电影共立项94部,比2014年的77部增加了17部;审查通过60部影片,比2014年的43部也增加了17部[6]。中外合拍电影市场越来越活跃,合拍电影数量剧增。从区域上看,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格局扩大到全球范围。从合作深度上看,中外合拍正在从单片合拍上升到长期系列项目合作。中国电影拍摄借力其他国家,合作既能够双方实现双赢,也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觅得良机,让其他国家见证中国电影的实力。

2.利用优秀新媒体推广平台

随着观众获取影片信息渠道的增加,常规的宣传营销对观众的影响力开始减弱,口碑和内容成为影片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为国产电影扬帆海外提供了宣传平台,但国产电影进军国际市场宣传推广的优秀平台较少。华狮电影发行公司借助专门开设的“澳洲华师电影”“北美华狮电影”等新浪微博账号,能够对国产电影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广。比如2015年放映的《老炮儿》,经过其对外宣传在海外引发了一阵观影热潮。在中国电影不断对外输送的情况下,优秀的新媒体推广平台必不可缺。

3.参加为期不长的电影节

由国产影片制作方、发行方主要人员及部分主演组团亮相综合性、专业性或者地区性国际电影节、电影展会,为电影宣传造势以及增加电影的曝光率,来吸引海外的影片发行商或者投资商的注意成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另一渠道,如参加戛纳、柏林、东京、威尼斯等国际大型电影节,在国际舞台上宣传和推广中国电影,即使电影节举办时间较短,也能够向他国投资方及发行商传达电影的基础信息。

二、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电影对外输出困境

深受新媒介环境的影响,新媒介在为中国电影对外传播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困境,如数字电视的电影资源负转向、网络媒体的发展助推“快餐电影”泛滥、手机媒体电影硬核配置不足。相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而言,如何在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的时代更好地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字电视中电影资源的负转向

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出现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电视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变化,电脑特效、数字合成技术已经让数字电视的电影播放效果变得极其显著,不知不觉数字电视成为电影人不断尝试、探索的新表达方式,大部分的电影资源主要依托数字电视作为输出平台来进行播放,电影却呈现出一种资源转向输出现象[7]

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电影资源转向视频网站进行输出,尤其是“屏幕文化”的兴起,各种文本信息都是通过屏幕传递[7]。数字电视作为视觉娱乐形式之一,已满足不了观众的视觉感受,随之而来的视频服务则成为推动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优酷网、腾讯视频、爱奇艺、乐视网、PPS、PPTV等视频网站凭借超强资金流与能力逐渐在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在优质电影资源缺少和版权购买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各大视频网站瓜分市场份额,以获得网络首播权的方式,不断抬高行业运营成本造成国内资金压力过大,大量外国资金涌入中国影视市场刺激了影视产业的不良发展,电影输出海外条件受到限制。

(二)网络媒体助推“快餐电影”泛滥

国家正处于科技急速发展时期,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网络媒体的兴起,这为中国电影市场与影视产业的有效对接和深度结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有一类被业内称为“快餐电影”的影片,制作门槛低,收入可观,且从不和大IP电影争夺大荧幕以及院线,只在线上放映。在高额回报下,“快餐电影”市场成为了电影制作人的“盘中餐”,也为电影输出海外形成阻碍。

“快餐电影”内容极端,品位不高,很难融入电影主流市场。外国电影制作投入成本高,出演明星有名气,片酬极高;场面宏大,后期制作精良,采用模式化制作。在制作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快餐电影”想要进入国外电影市场只是纸上谈兵。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人数达到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为专门进行互联网投放的“快餐电影”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受众基础,同时这也对其他的大IP电影造成冲击[8]。从数据可知,“快餐电影”在国内市场拥有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量,这表明国内网络用户对此类电影的认可度极高。北京光影华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EO 管晓杰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很多城乡接合部,以及县级城市还是没有电影院的,他们想要看电影怎么办

[9]?”在参差不齐的观影条件下,互联网给予了偏远地区的群众一个宝贵的机会,同时也为“快餐电影”产业在国内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其制作水准的靡态以及良莠不齐的制作水准导致能够真正输出海外的优秀影视作品少之又少,进一步引发电影行业海外传播令人堪忧的整体现象。

(三)手机媒体电影的硬件缺失

新媒体媒介形式除了数字电视与网络媒体,还有手机媒体。在移动互联通讯技术不断更新下,手机媒体扮演了一个迅速推进电影输出的先锋角色。如今 ,人们手中的移动电话已经不仅仅拥有通讯和单一的上网功能,用户还可以在手机收看电视剧、电影以及手机实时推送的微电影作品等,尤其是以5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大大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消费观念,为受众群体创造了享受不同层次影视文化的机遇[10]

目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网络运营商作为手机媒体的运营平台,主推5G网络。但5G网络还处于试点阶段,并没有全面覆盖,如三四线城市需要实现5G 网络连片覆盖至少还要几年的时间。5G网络满足用户观影顺畅度需求,也会为用户产生一笔昂贵的资费,这是手机媒体硬件不完善的一部分。此外,手机作为媒体的存储容量也不能够充分满足基本需求。随着受众对观影的更高要求,手机媒体的硬件技术仍面临巨大挑战。

三、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电影对外输出策略

虽然在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电影对外传播面临极大的困境,但全球化为中国电影扬帆海外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从提升影视字幕制作水平,寻找适合新媒体电影的营销策略到抓准海外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提高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认同感与包容性,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出路也是希望。

(一)提升影视作品翻译水平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影视作品对翻译的要求更高,而字幕作为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纽带,翻译的好坏决定了影片的成功与否。为提升字幕翻译水平,保证我国电影输出海外的质与量,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字幕团队要遵循影视作品翻译原则。

首先要做到的是立足影视作品本身。字幕团队在进行翻译时要对影视作品的文本具有深层的理解,确立翻译初衷和采取翻译方法时都应坚持立足于影视作品本身,以期最大限度体现影视作品的原汁原味。其次,要尊重文化差异。优秀的影视翻译工作者应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翻译作品前应对中西影视字幕的地域差异、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有精准定位。影视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我国的电影对外传播,字幕要符合海外观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此来增强观众和影视作品之间的共鸣,最大限度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抵触。再者,应慎重对待影片名称的翻译。影片名虽小,但涵盖内容广,更能体现影片的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字幕翻译团队通过更好地翻译影视作品名称促使观众形成初步认识,同时在传递基础信息同时还应保持悬念,消除距离感,给广大观众带来一种神秘感,激发观众一睹为快[11]

(二)新媒体电影的营销对策

根据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海外营销情况来看,国产电影在海外“能见度”较低,进入海外商业院线的中国电影数量十分有限。目前,除了一些传统的海外电影宣传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广告(海报)之外,作为“第五媒体”的网络成为全新的传播渠道,媒体平台的拓展和壮大也给电影产业的国际营销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12]。以网络为阵地有针对性得进行电影宣传、推广活动,学会抢占制高点,实施精准的电影营销策略。

一部优秀电影作品的营销首先离不开还原度真实的电影内容。影片制作以及宣传团队在相关专业的电影宣传平台给出的电影资讯、影片简介要有明确的定位,找准目标人群进行有效宣传。电影营销除了要忠于内容,还要善于拓宽营销角度,其中包括电影的宣传理念、话题和渠道。电影营销还需要时刻监测市场数据动态变化,通过筛选和分析数据来细分市场,因此分化营销方式也是电影海外营销的可行之举。由于电影观众层次和类型不同,所产生的电影消费需求呈分类化和多元化,因此,满足观众个性化观影需求是电影营销的重要环节。大数据发展使人们生活走向数据化,透过数据来分析海外受众的行为方式,预测他们的偏好及提供专属消费信息已成为流行趋势。针对同一部电影的营销推广,为不同目标受众设计不同的营销方式,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使其成为切实的电影消费者,才能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赢”[13]

(三)增强海外受众群体的包容性

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主要还取决于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题材的接受状况、电影故事人物的分析能力。海外受众各圈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不同,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中国电影想要顺利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离不开海外受众对我们电影的支持和包容。

纵观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历史,我们能够从这些传播海外的电影历史中发现, 历史类或者武侠类题材深受海外观众的喜爱。随着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题材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加,不再局限于单一题材。如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国内收获高收益、高口碑的同时海外知名度也不断扩大。作为海外受众,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文化的认知是他们认识中国电影的必要途径。当然,前提是需要海外受众自身对中国电影人物形象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某些特定内容影片在电影情节及人物故事设计上暗藏清晰的观影线索,海外受众观影时可通过指示,把握电影传达的主旨。这种分析法对海外受众形象具体地认知中国电影和电影在海外传播非常有利。

四、结语

电影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要继续出力不能只简单着眼于当前的发展,更需要立足于电影的长远发展,即在新媒介环境下借助新媒体平台不断拓展海外市场,这是中国电影提高海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出路。中国电影扬帆海外既是“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也是电影市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总结之前优秀影视作品成功出海的经验为我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中国电影的的出海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为海外观众提供更多优秀影视作品,才能充分实现电影对外传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伟林.文化折扣视角下中国电影“走出去”问题探析[J].人文天下,2017(10):72-76.

  2. 黄会林,刘湜,傅红星,李明,熊晓鸽.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9-16.

  3. 黄会林,朱政,方彬,孙振虎,丁宁.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2):17-25.

  4.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38-40.

  5.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61-65.

  6. 中国影协.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322.

  7. 丁亚平.大电影转向.热播影视的发展趋势(上,下)[M].出版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1-331

  8.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18(03):96.

  9.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网络“快餐电影”的生存之道[N].北京商报,2013-07-26.A05.

  10. 郑军;王以宁;白罗姗.手机媒体——影视文化传播的新平台[J].文艺争鸣,2012,No.221,151-153.

  11. 俄有.浅谈如何提高影视作品翻译水平[N].科学教育前沿,2019-12-31.A10.

  12. 张琦. 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C].福建师范大学,2011.

  13. 张早.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模式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1-2.

作者简介:

申丹(1981-),女,广州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黄冬宜(1998-),女,广州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学生;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2668010)和2019年广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CX201906):文化“走出去”导向的影视剧译制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