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程翠

通山县实验中学 湖北省咸宁市 437600

随着新课程理念教育观念的确立、发展,如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品位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渐进的过程。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平常所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从以下5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浅陋之见: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的封建意识统治力教坛几千年,师生关系被严重扭曲,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听从、顺从。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潜力得不到挖掘,能力得不到培养,情感得不到保护,师生关系更为对立,这样就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要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更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以人为本的,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趣性。学生就能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师生的关系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用自己的真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来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真诚理解相信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师生之间达到情感交融,思维和学习心理产生了“共振和共鸣”。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兴趣,诱发创新精神

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重要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动机系统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自己喜爱的创造性活动,能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获得满意的效果。丁肇中曾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在这中浓厚的兴趣作用下,他和他的同事终于发现了“J粒子”,获得了诺贝尔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的传统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每一个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过程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有必要时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死记硬背”,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习。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诱导学生主动地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来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了其独立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思想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当然问题来自学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文件,在丑小鸭离开家是,将视频停止播放,引导学生想象,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想一下丑小鸭离开家后会发生什么呢?”此时的小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想象创造出多个不同命运的丑小鸭。教师此时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创新结果,这样在训练和发展创造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其实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五、引导丰富想象,营造创新机会

创新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教师讲,学生听”的古老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只有在想象空间里,诱发创新的意向、驱动创新的意向、驱动创新的思维,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的意境美、体验情感、陶冶情操,学生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迸发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想象,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例如,在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理想中的街市有哪些东西?”此时的学生思维将会顿时活跃起来,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记得有一次听一名教师的课《鱼游到了纸上》,他创设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来引导学生填充文本空白。“看到这位聋哑青年如此认真的画鱼,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这位老师创设的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更是一个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达到了个性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求,在文本的基础上实现了开放性的学习。同时,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也同时训练了语言的高度概括能力,更是给了学生一个具有语文特色的表象个体创造力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素质教育赋于教师的重任,我们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让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