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具体开展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具体开展方式

李娜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150001

摘要: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协调和整合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从而大大改善德育课程的系统优势,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学校除了原有的道德课程外,还必须整合社会课堂,坚持思想与实践的统一,构建基于实践的道德发展核心。学校循序渐进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当前学校德育中细分化为目的的德育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德育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工程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开展方式;有效策略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但是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很容易因身体和心理的重大变化而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思想变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种见解的重要性,通德育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动力和心理素质。在实际课程中,教师应从环境,机制,内容,主题,目标和教育联系入手,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身心健康。

  1. 强化道德认知,塑造道德行为

学生在整体基础教育阶段中总体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有时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但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发展道德意识,设计问题情境并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 教师需要能够在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道德思考。情绪并非凭空产生的,实际上,个人可以与外部环境互动并促进道德情绪的产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练习的空间,并让他们参与游戏,讨论,劳动,练习和其他活动,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小处做起,与他们的问题行为作斗争,克服缺点,并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师必须学习养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习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系统,消除干扰并控制行为。学校应组织夏令营,远足,军事训练等,以展示学生的意志和素质,长跑可以增强力量,增强道德意志并增强道德行为。塑造道德行为的方法很多,教师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奖励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如果学生表现出色,则老师应立即称赞他;如果学生欺负另一个学生,则老师应惩罚他并提供建议。这样通过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能够实现学生道德行为的有效塑造。

  1. 遵循平等原则,实现共同交往

德育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必须遵守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多听取学生的愿望,并真正了解学生,以便学生能够与老师亲近并相信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如果教师不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那么师生互动的大门就关闭了,无论怎么说,道德教育都是无效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德育活动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对环境的防御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当老师盲目地嘲笑,嘲笑和攻击学生时,学生会感到震惊并且出现抵触行为。教师应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使他们有心理上的稳定感。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过于激烈的教育时,学生的心理焦虑会产生防御,并会引起抵抗并影响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格观念与成年人的生活态度和价格观念有很大不同,教师必须耐心等待并接受学生的问题。如果道德教育缺乏灵活性,盲目批评和批评学生的失误会激起学生的愤怒,并使师生之间产生敌对关系。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并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教导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构建校园文化,完善实践活动

每位学校成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审美品位,价值取向,学校氛围和人际关系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并对他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文化的价值,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了解界限并积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还应该让教师学习各种规范,以便学生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行为。教师有责任延续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健康向上的文化养育学生。

例如,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和融合的,并且每个因素对彼此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必须遵循从知识到情感再到行为的过程,并且老师必须进行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形成。各种活动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系统,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丰富的表达,丰富学生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表达,并激发道德情感。例如,每年的9月前后,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性节日: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是国耻日,10月1日是国家成立的日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能够记住中华民族的苦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相关的抗日主题会,以在学校的宣传窗口中搜索相关的图形资料,以抗日为主题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例如《太行山上》,并将抗日战争的历史渗透到道德,法治和历史的教义中。在教师节当天,教师应以“感恩老师”为主题开始比赛和作文活动,以便学生收集有关老师的故事,并表达对老师的尊重。活动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乐趣的水平上,教师还应确保学生真正塑造道德感,实现道德教育的外在化,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形成离不开内部化和外部的影响,缺乏必要的内部化会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如果学生的道德观念不正确,他们的道德感就不强,他们的道德意志就不会坚定,并且很难用道德行为来表达他们。由于生活经历和身心发展的限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的看法和不良的感受,这会影响学生的日常表现。如果老师不提供积极的指导,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问题就会积累起来,演变成大的道德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道德课程,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率。

  1. 开展感恩教育,引导道德规范

学生的思维处于形成阶段,缺乏判断力,因此很容易偏离成长轨迹,尤其是在面对与是非有关的道德问题时。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完全形成最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因此他们不能抑制行为。在感恩教育中,学生可以理解感恩的含义,并可以通过树立责任心和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来训练他们理解正确行为的含义。为此,德育老师在教室里创造一种生活环境,并与父母沟通以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以便学生可以在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强调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基本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并非拥有的一切都应该属于自己,因此必须树立并学习对自己和责任感的清晰理解。承担责任类似于德育的本质。在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教导学生识别奖励并在周围的人的帮助下采取行动,同时照顾和帮助周围的人,当同学需要帮助时,可以在需要帮助时提供最基本的帮助,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帮助他人,在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通过上述教育活动,达到了指导学生树立责任感的教育目的。

例如,老师以“感恩”为主题发起一次课堂会议活动,在课堂会议上播放与感恩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在观看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并触及电影中主人公的内心。可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您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并最终总结学生想要在影片中表达的核心思想。老师还可以在感恩节上做感恩节活动,例如祝福卡,为父母做饭,为父母洗脚等等内容。感恩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并大大提高他们的德育技能。

综上所述,在实际课程中,教师应从环境,机制,内容,主题,目标和教育联系入手,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锦.心理健康课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J].文理导航(上旬),2020(12):78-79.

[2]陈月霞,郭兆龙.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创新与实践[J].求知导刊,2020(4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