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延续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观

朱梅芳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直肠癌造口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延续护理),对比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前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给予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延续护理直肠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影响观察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肿瘤,患者多行手术治疗,手术预后较好,但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需行肛门切除术,临床上称之为永久性造口治疗。永久性造口治疗主要是将结肠迁出,在侧腹部建立人工排便造口。该治疗方式会给患者生活造成许多不便,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2]。因此,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院内及院外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来说,都极为重要。为此,本文特将我院120例直肠癌造口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延续性护理,对比其效果,进行如下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定120例直肠癌造口患者,时间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随机划分为2个小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症,且顺利完成了手术,并将急慢性疾病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无法自理且存在沟通障碍患者的排除。

对照组患者:年龄23~70岁,平均50.29±0.59岁;男女例数分别38例、2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71岁,平均50.39±0.46岁;男女例数分别37例、23例。

组间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直肠癌造口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直肠癌造口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直肠癌造口患者则行延续护理。

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并给予高能量、高蛋白等饮食指导。

延续护理,护理方法如下:

  1. 情绪护理: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电话或者上门随访的方式,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康复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便于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护理;护理人员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告知患者术后仍然能回归正常的生活,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组织患者参加专家讲座,以座谈会的形式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心理指导。

  2. 定期随访:通过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告知患者正确的情绪宣泄方法,嘱咐患者定期进行造口扩张。

  3. 科学饮食、运动指导:指导患者食用富含膳食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防发生便秘;告知患者每天多运动,以散步、打太极等方式。

  4. 并发症护理:每次随访仔细检查患者造口及周围皮肤情况,并向患者讲解如何对造口进行护理,定时擦洗手术周围皮肤,避免出现感染;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告知患者一旦术口出现感染,一定要及时回医院,以免引起重大感染,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对组间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对比,并对比组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自我护理能力分为4个维度,分别为健康知识知晓、自我概念认知、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所涉及相关数据资料(组间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归于SPSS21.0系统进行处理,计数与计量资料类型采用专业性检验方式(T检验与卡方检验)进行检验,P<0.05则有差异性。


  1. 结果

2.1自我护理能力对比

护理前,2组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自我概念认知、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改善较对照组直肠癌造口患者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组间自我护理能力对比(分)

组别

例数

观察组

对照组

健康知识知晓

护理前

25.25±5.42

25.68±5.68

护理后

39.43±5.32

31.69±5.63

自我概念认知

护理前

25.53±4.23

25.45±4.53

护理后

35.52±5.51

29.27±5.73

自我护理技能

护理前

24.53±5.24

24.51±5.31

护理后

37.47±5.23

31.31±4.35

自我责任感

护理前

25.43±5.31

25.69±5.35

护理后

36.52±5.26

30.36±5.63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67%)明显优于对照组直肠癌造口患者,P<0.05,见表2。

表2.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接触性皮炎

造口感染

造口旁疝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60

1

0

0

1.67%

对照组

60

4

5

3

20.00%

X2

-

1.88

5.22

3.08

10.44

P

-

0.17

0.02

0.08

0.00


  1. 讨论

肠造口术是现阶段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术方式,其主要通过在腹壁进行人工造口,起到肛门功能替代的作用[3]。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患者机体及生理都需要重新适应,导致患者的精神压力过大,即使在康复出院后,仍会因为自我护理能力的不足,导致病情的复发,伤口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对于直肠癌术后患者,将院内的护理工作延伸到院外,进行系统的延续性护理,是规范患者的日常生活,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关键[4]

延续护理是指通过制定一整套护理计划保证患者在同一场所或者不同场所受到连续性的护理,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5]。直肠癌手术患者不仅要接受癌症疾病的打击,还要接受丧失肛门的事实,心理压力大,易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预后[6]。因此,在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延续性护理,采用电话随访、家庭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术后康复情况,在沟通过程中解决患者存在的疑惑,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通过科学饮食、运动及并发症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康复知识的认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7]

结合数据:2组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前的健康知识知晓、自我概念认知、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以上数据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性显著。

综上分析可知,在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给予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青,姚翠,王大元.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8):1098-1101.

[2] 孙徽.综合性护理干预在低位直肠癌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3):236-238,242.

[3]周红,何丹玲,邱怀玉, 等.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1):216-218.

[4]鲍丽超,徐永强,沈丽娟, 等.心理护理对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73-176.

[5]付池培,陈晓蓉.PDCA循环干预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5):7-9.

[6]陈灶萍,范洁梅,张伟玲.伤口造口小组主导的个案管理模式在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9):98-100.

[7]黄洁,周雪芬.结直肠癌造瘘口患者施行人文关怀护理的价值探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