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医学生、PDCA、情景模拟”三位一体模式对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5

互联网 + 环境下“医学生、 PDCA 、情景模拟”三位一体模式对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的探索

黄燕燕 ¹ 陆柳玉 ¹ 关慧芳 ¹ 胡宁智 ¹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533000

摘要 目的 了解百色市田阳县群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的情况,并探索“医学生、PDCA、情景模拟”模式对提高群众急救知识普及率情况。方法 在田阳5个区域选取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结果 培训后,社区公众实施急救技能熟练度和正确性比培训前要高。且第二次PDCA培训效果比第一次PDCA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学生、PDCA、情景模拟”三位一体模式为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在该模式培训后,群众掌握急救知识技能的人数明显增长。

关键词 医学生PDCA情景模拟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mass first aid knowledge in Tianyang county, Baise city, and explore the "medical students, PDCA、scenario simulation" model to improve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mass first aid knowledge.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randomly distributed in five regions of Tianyang,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arry out the self-filling questionnaire. Results After the training, the community public implemented first aid skill proficiency and correctness higher than before the training. The second PDCA training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first PDCA effec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Medical students, PDCA、 scenario simulation" three The integrated mode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improve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first aid knowledge. After the training of this model, the number of people mastering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PDCA Scenario simulation


“第一目击者”的现场紧急救护能力强弱往往可以直接改变伤病者“生与死”的结果,对成功开展院前急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每年急救知识普及人群约1000多万,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相差甚远。[1]据调查显示,有97.8%的群众认为急救非常重要,但是仅有12.4%的群众接受过急救培训。[2] 所以我们应加大急救知识宣传的力度提高群众急救普及率。在先前PDCA和情景模拟在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的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所以本实验以“医学生、PDCA、情景模拟三位一体的模式”对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效果进行探索,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百色市田阳县居民,包括有正常认知能力、自愿参加的中小学生、大学生、社区居民、工人等进行调查。 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式随机抽取田阳县居民,每次随机抽取适当人进行调查及培训。培训前抽取300名居民,因个人原因中途离开培训现场者33人,实际参与调查及培训中男120人,女147人。第一轮PDCA抽取65名居民,因个人原因中途离开培训现场者0人,实际参与调查及培训中男35人,女30人。 第二轮PDCA抽取58名居民,因个人原因中途离开培训现场者2人,实际参与调查及培训中男27人,女29人。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并在现场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与宣传。

1.2 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由本项目4名人员为共同讨论得出,并负责发放及回收问卷。 培训前,4名成员于2020年2月14-17日,四个不同时间点在田阳实践区域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300份,回收 267份。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学历、职业急救技能了解基本情况、对培训以及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等,初步收集田阳县群众急救知识普及的情况。

第一轮PDCA实践,4名成员于2020年 3月 3-6日,四个不同时间点在田阳实践区域随机发放问卷。 共发放问卷 65份,回收 65份。第二轮PDCA实践,4名成员于2020年9月5-8日,与第一次相同的四个不同时间点在田阳相同区域随机发放问卷。 共发放问卷 58份,回收 56份。

参考《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与《急救培训手册》编制急救知识调查问卷。[4]问卷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是否了解心肺复苏的适用人群、胸外按压的部位以及频率、是否会判断呼吸、意识,能否进行心肺复苏的全部操作,是否掌握海姆立克式急救法和创伤急救的操作等。[5]培训前后均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相同,当场收回,第一次培训前后分别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65份,回收率为100 % ,第二次培训前后分别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回收率为96.55%对培训前后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2培训方法

课题成员在急诊科、 骨外科 、心内科急救经验丰富的医护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专业急救方法的培训后,以《 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急救培训手册》为教材,进行院内培训演练,每位成员分工合理,规范培训内容,到指定的培训地点开展培训。采用情景模拟、现场操作示范、然后受训者自行练习,培训者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第一次培训 65人,第二次培训56人每次培训时间 4~6h 。现场还未培训到的受训者在课题成员指导下关注为本次研究创办的“心手相连、自救互救”公众号,并在公众号上学习急救知识并观看教学视频。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 2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群众急救知识技能的基本现状

在着手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前,项目成员半个月内独立开展社区公众普急救知识普及率调查2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7份,回收率89%。调查对象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男性120人( 44.94 %),女性147 人( 55.06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居民有30人( 11.23 %),中学的有156人( 58.42 %),大学及以上的有81人(30.33 %)。其中学生95人( 35.58 %),农民58人( 21.72 %),其他114人( 42.69%)。


表1 群众急救知识技能的基本现状调查信息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人数

构成比

性别

男性

120

44.94%

女性

147

55.06%

学历

小学及以下学历

30

11.23%

中学

156

58.42%

大学及以上

81

30.33 %

职业

学生

95

35.58 %

农民

58

21.72 %

其他

114

42.69%

群众对急救技知识技能的知晓情况

是否遇到过需要急救的情况

140

52.43%

是否听说过心肺复苏

88

32.95%

是否听说过海姆立克急救法

15

5.61%

是否知晓烧伤急救法

147

55.05%

是否知晓骨折固定的方法

8

2.99%

是否知晓刀伤的急救

116

43.44%

群众对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情况

强烈希望

180

67.41%

一般希望

56

20.97%

不希望

31

11.61%

群众对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

视频

34

12.73%

宣传单

50

18.72%

面对面教学

160

59.92%

培训班

21

7.86%

PPT

3

1.12%


根据表1基本数据拟定初次培训方案。

2.2 第一次PDCAA组)

2.2.1基本情况

项目成员半个月内独立开展社区公众普及培训1次,共培训65人次。培训前发放问卷65份,回收65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男性35人( 53.84 %),女性30人( 46.15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居民有14人( 21.53 %),中学的有33人(50.76 %),大学及以上的有18人( 27.65 %)。其中学生31人( 47.69 %),农民11人( 16.92 %),其他23人(35.38 %)。

2.2.2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效果

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前后,社区公众对CPR、海姆立克式急救法、创伤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都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社区公众掌握急救技能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培训前后比较 例(%)

基本项目

培训前

培训后

P

适用人群

9(13.8)

31(47.6)

17.478

0.000

拨打急救电话

38(58.4)

51(83.6)

6.021

0.014

胸外按压部位

5(7.6)

25(38.4)

17.333

0.001

胸外按压频率

4(6.1)

23(35.3)

16.875

0.001

判断呼吸

2(3.0)

25(38.4)

24.729

0.001

判断意识

40(61.5)

51(83.6)

4.432

0.035

表3 海姆立克式急救法技能培训前后比较 例(%)

基本项目

培训前

培训后

P

适用人群

7(10.7)

40(61.5)

36.291

0.001

部位

4(6.1)

46(70.7)

57.330

0.000

手法

6(9.2)

30(46.1)

22.128

0.000

表4创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前后比较 例(%)

基本项目

培训前

培训后

P

止血

17(26.1)

47(72.3)

27.699

0.000

包扎

3(4.6)

26(40.0)

23.479

0.000

固定

5(7.6)

26(40.0)

18.680

0.000

搬运

1(1.5)

20(30.7)

20.502

0.000

2.3 第二次PDCAB组)

2.3.1基本情况

项目成员半个月内独立开展社区公众普及培训1次,,共培训58人次。培训前发放问卷58份,回收56份,回收率96.55%。调查对象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为38.25岁,其中男性27人(48.21 %),女性29人( 51.78%);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居民有20人( 35.71 %),中学的有30人( 53.57%),大学及以上的有6人( 10.71 %)。其中学生25人( 44.64 %),农民16人( 28.57 %),其他15人( 26.78 %)。

2.3.2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效果

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前后,社区公众对CPR、海姆立克式急救法、创伤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都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社区公众实施急救技能熟练度和正确性比第一次PDCA培训后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培训前后比较 例(%)

基本项目

培训前

培训后

P

适用人群

8(14.2)

38(67.8)

33.202

0.000

拨打急救电话

35(62.5)

50(89.2)

10.980

0.001

胸外按压部位

4(7.1)

25(44.6)

20.520

0.000

胸外按压频率

4(7.1)

16(28.5)

8.765

0.003

判断呼吸

2(3.5)

31(55.3)

36.130

0.000

判断意识

30(53.5)

50(89.2)

17.500

0.000

表6海姆立克式急救法技能培训前后比较 例(%)

基本项目

培训前

培训后

P

适用人群

4(7.1)

49(87.5)

72.530

0.000

部位

4(7.1)

50(89.2)

75.668

0.000

手法

2(3.5)

48(85.7)

76.449

0.000

表7创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前后比较 例(%)

基本项目

培训前

培训后

P

止血

10(17.8)

53(94.6)

67.084

0.000

包扎

2(3.5)

40(71.4)

55.010

0.000

固定

2(3.5)

39(69.4)

52.672

0.000

搬运

1(1.7)

29(51.7)

35.694

0.000


  1. 讨论:

在基本情况调查中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急救情况较为多见,但是只有少数人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群众对学习急救知识积极性高,是顺利开展普及工作的重要条件。

本研究的培训模式将医学生、PDCA、情景模式结合起来,保证了培训内容的专业以及实用性,以往培训过程中总是在补漏洞,等到缺陷暴露出来或者事故发生后才会采取措施去弥补,缺乏系统和科学的培训方法,培训效果没有连续性。[6]但在该培训模式下,对群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再结合当地文化特点,针对原因制定培训方案。运用“情景模拟”模式开展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检查该方案执行的情况,总结出成功经验和遗留问题,成功经验可以作为培训的标准。而遗留问题在下一个培训(即下一次PDCA)中解决。从而提高了急救知识的培训质量。循环系统科学地对工作进行周而复始的改进,断丰富和发展和优化急救知识普及方法。每次改进都将培训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该模式培训后,群众掌握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式急救法、创伤急救技能的人数有了明显增长。在总结了第一次PDCA的缺点并改进后实施第二次PDCA,第二次PDCA培训后,在相同的项目上比第一次PDCA培训后的效果更加明显,群众掌握技能的人数明显增加,急救技能掌握的熟练度和正确性大大提高了。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技能普及率。

但是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仍有局限性,不能面向所有群体,总体的普及率无明显提升。情景模拟只是模拟了紧急情况的场景,是人为规定的,与真实的急救场景可能有差别。群众的教育文化背景不同,在该方法下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群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亟待提高,而“医学生、PDCA、情景模拟”三位一体模式为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在该模式培训后,群众掌握急救知识技能的人数明显增长,可以进行推广。


4.参考文献

[1]陈国琴.急救教育普及率仅为1%的警示.[N].工人日报.2012-09-16

[2]李德英.周丹.大足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产业.2018,03(2):15-16

[3]罗海燕.李定丽.等.PDCA+情景模拟教学在放射科低年资护士与技术员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绵阳.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1:17-18

[4]温汉春,朱继金,李其斌.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调效果评价小中国公共卫生.2008 .24(7):773-774.

[5]史长文,许虹,杨勇,等.我国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现状的分析及对第[J]中国护理研究,2011.25(4): 1042-1044,

[6]陶秀萍.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模式之“情境教育”[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8,4(3):179-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