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精神科患者的居家护理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浅谈老年精神科患者的居家护理管理

冯钰涵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居家护理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0 月 ~2018 年 11 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 72 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 n=36 )与居家组( n=36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居家组实施居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 结果 护理干预后,居家组 ADL 评分低于常规组;居家组 MMSE 评分高于常规组;居家组 SAS 、 SDS 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实施居家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其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老年精神科;疾病特点;居家护理

引言

当前的医学模式逐渐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医学模式下,除了注重对患者疾病的关注,对患者心理、社会支持也有了更多的重视。精神科患者与社会脱节,无法融入社会生活,因此在针对精神科的日常护理中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精神科患者与一般科室患者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心理护理上的方法选择也需尤为慎重。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 2017 年 10 月 ~2018 年 11 月老年精神科治疗的 72 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 通过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 n=36 )和居家组( n=36 )。常规组中,男 19 例,女 17 例;年龄 66~87 岁,平均( 76.56±2.68 )岁;其中抑郁症 14 例,焦虑症 10 例,精神分裂症 12 例;病程 1~9 年,平均( 5.66±1.27 )年。 居家组中,男 20 例,女 16 例;年龄 67~85 岁,平均( 75.88±1.74 )岁;其中抑郁症 16 例,焦虑症 9 例,精神分裂症 11 例;病程 2~9 年,平均( 5.71±1.24 )年。 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 >65 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老年精神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功能性精神病史不良影响因素者;严重心肝肾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针对居家护理中常见护理问题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

(1)随时掌握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精神症状、药物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他们的饮食(进食量、饮水量,吞咽情况)、排便(是否存在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腹泻或便秘)及体重(增长过快或减重过快的情况)、活动(步态是否平稳、活动后有无气促等不适)等情况,若长期卧床患者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血液循环情况及皮肤的完整性,可以适当给予翻身扣背、受压部位皮肤按摩等方法,防止发生压疮。多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2)加强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我们应当给予一定的协助,切不可为图省时而全权代劳,致使患者衰退加重,自理能力下降;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做好日常生活的料理工作;对生活能自理的患者,要加强督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作息规律,起居有节。(3)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①预防跌倒。老年精神病患者因年老体弱,常常行动缓慢,而服用精神科药物后易出现嗜睡、乏力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大大增加患者发生跌倒的几率。因此,他们的居住环境应避免出现锐利物品,无多余杂物,在他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尽量安有扶手,地面保持清洁干燥、不湿滑,必要时备有辅助工具(助行器、轮椅等),同时为他们准备合身的衣裤和鞋子,力求将跌倒的风险将至最低。②预防噎食。老年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牙齿脱落较多,加之服用精神科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反射迟钝,唾液分泌减少等副作用,所以患者进餐时易出现吞咽困难,发生噎食,甚至窒息死亡的情况。在饮食上我们要为他们提供适合的饮食,加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饮食看护,并需要掌握简单的噎食处理技巧。③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长期卧床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每日在保证机体日常所需能量的基础上,要做到床单位整洁、干燥、不潮湿,定时给予患者翻身、扣背,保持皮肤清洁。

2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的比较两组护理前 ADL 、 MMSE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规组护理后的 ADL 、 MMSE 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居家组护理后的 ADL 评分低于本组护理前, MMSE 评分则高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居家组护理后 ADL 评分低于常规组, MMSE 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护理前后 SAS 、 SDS 评分的比较两组护理前 SAS 、 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后 SAS 、 SDS 评分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居家组护理后 SAS 、 SD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相比其他临床科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精神病患者多伴有行为能力障碍、情感功能障碍、思维异常等情况,随时会有攻击他人、自残、自杀以及私自外出等风险,大大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为预防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和护理质量,必须建立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精神高度紧张,可能因为缺乏共情能力导致其无法换位思考,导致护患关系较为紧张复杂,甚至无法保证护理质量。因此为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寻找更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十分重要。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交换观点、意见、情感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增加双方的了解、赢得对方的信任、构建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的实施实际是与患者沟通的表现,沟通包括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两种,在语言沟通中,沟通技巧的使用及使用情况直接影响沟通质量,影响护理的实施效果。沟通技巧是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因为精神疾病患者在意识、思维、行为上都有不同程度异常,丧失了正常的自我洞察力,无法做到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明显受损,因此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该注重沟通技巧的选择。研究认为,护理人员与精神疾病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使患者维持正常生理需求,使患者焦虑情绪得以减轻,帮助患者自尊心、自信心均有增强。

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获得有效的社区康复和家庭照护,使患者在家庭生活上、情感上、心理上得到抚慰、疏导、接纳、理解,形成基层、社会、家庭工作的通合力。精神疾病的预防和病患的康复都离不开社会的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不仅利于患者的治疗,也利于患者病愈后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明园.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

[2]高锦霞.454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躯体共病性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8):55-56.

[3]阎凤芝,方崇芳.两种健康教育方式防老年精神病意外效果观察.河南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3,11(2):231-234.

[4]李海虹,徐小勇,郭丽华.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