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浅谈情感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鲁翠兰 陈艳清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南嘉中学 437200;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第一中学 4372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虽然高考这个指挥棒并没有完全丧失作用,但素质教育再也不是刚被提出时的空洞口号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课程设置到教育形式、教学手段等,素质教育都发挥了重要影响,我们也应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德育工作呢?情感教育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德育教育;情感教育;途径;地位;价值;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无论是学生的厌学、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亦或是德育工作的不灵验都表露出眼下的教育正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在学生的身体、理智方面,更在于学生的精神、情感、情绪方面的发展。没有情感,也就没有道德教育。道德情感教育作为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的驱动力,在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一)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在学生接受道德信息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在前语言阶段是利用情感活动来学习的。所以说,情感活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成人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受到情感的控制,我们会下意识地把周围环境和现象分为肯定与否定、喜欢与讨厌。正因为如此,德育才有可能利用人的情感领域,“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准备姿势。”从一定意义上来,德育过程中没有道德情感的沟通,就没有德育,轻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必然使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气氛压抑沉闷。

(二)道德认知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受到道德情感的引发和调节

虽然我们现在反对硬性的道德知识灌输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人本化的德育方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传统的道德知识灌输进行全盘否定。根据道德教育专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建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认为,儿童在前习俗水平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还在发展成熟过程之中,这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道德知识灌输。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日见成熟,体现为“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此时,我们在采取其他德育方法的过程中要日益发挥儿童的道德主体性,劳伦斯·柯尔伯格指出,个体在合作与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单方面尊重的环境中,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一)要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主张接近孩子、关注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发现孩子、夸奖孩子、引导孩子,这是一种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以一种平和、欣赏的心态对待孩子,从一个平等、引导的角度认识孩子。所以,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好为人师”的庄严说教与训斥,而是蹬下身来,坐在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宿舍,融入学生生活,只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赞叹不已-----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那样赞叹不已,向父母亲发现婴儿的微小进步那样及时夸奖鼓励。所以,我们要做学生长处、亮点、优点、美点的“发现者”。事实证明,你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就往哪个方向夸奖他,孩子也就真的能发展成什么样子;而相反的,越是指责、批评孩子,他们就会发展成另外一种样子。

(二)与学生合作

作为班主任,班级的日常管理总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拿班级的劳动卫生来说。经常会有部分同学出工不出力,干活马马虎虎。于是,我制定班规,试图用“惩罚”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刚开始,我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可渐渐的情况又开始变坏,甚至有时还不如以前。我找来几个学生,询问他们为什么为自己的劳动任务总是完成不好。尽管他们说法各异,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劳动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依赖、缺少合作。后来,我与班委商量,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把班级的各项劳动任务尽可能公平的分配给每一个人,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一份,劳动任务平均分配,每个人包干负责,谁出了问题找谁,想偷懒的同学就再也不能偷懒了。一到劳动的时候,我和班委就先干起活儿来,看到老师也加入劳动的队伍当中,所有的学生都会自觉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劳动任务也就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同时,以前的卫生死角由于有了专人负责,再也不会出问题了,我们班的劳动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三)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理解学生,使自己成为倾听者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因此,班主任的心里应先充满赏识的阳光,惊醒每个学生都有优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鼓励、表扬,以促其形成燎原之势;不断创造机会,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学生在“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心态中不断进取,向着更高、更远、更美好的目标努力!

我班小娟同学先天残疾,性格孤僻,不信任他人。一开始,我发现她少言寡语,对班级活动毫不关心,就常找她谈话,询问她的家庭、学习情况,鼓励她不要自卑,要融入集体中去。可每次总是我说的多,她讲的少,几次下来效果并不好。就在我感到困惑的时候,她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我知道你关心我,可你每次找我谈话的时候,我总是很紧张,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周记来交流。”从此以后,我更认真地阅读学生的周记,并且给出详细的批语和回复。通过周记,我确实了解了更多学生的心理世界,尤其是小娟同学,她在周记中告诉我,从小到大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她,她也不相信其他人,更不需要其他人的关心。我也在批语中告诉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歧视她,她应该有自信,她不是为其他人活着的。一次,小娟同学由于贫血晕倒在课堂上,好几个同学因为照顾他而没能吃上晚饭。事后,我就在对她周记的批语中写道:“一个人病倒了,却有好几个同学陪伴在身边。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是多么的幸福的一件事啊!”后来,我总是通过周记告诉她,许多人都希望能帮助她,不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天地里,放飞自己,爱让流通,生活就会快乐!不知不觉小娟同学渐渐开朗起来,话多了,笑容多了,在班级活动中也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了。

通过适当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老师,应该在教育中付出自己的关心与爱,并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感受到。用爱感化学生,学生就会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奉献出他们的爱。

德育教育是一门潜移默化的无声学科,也是教育中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如何让德育教育渗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在祖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指出:“德育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情感教育是从生命的内在性上支持道德教育的”。对于思维活跃的当代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死板的说教必须改变,想办法抓住学生情感的变化,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情感交流,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