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患者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患者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

郑敏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100

摘要 目的 分析在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患者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进行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基础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p<0.05),观察组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p<0.05),观察组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患者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围术期;预见性护理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群体,目前致病机制尚未确定,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遗传、感染以及外伤等多因素有关。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而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和手术效果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保证治疗的效果,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如下是护理模式的相关研究过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0例,均为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名,女性患者有14名,最小年龄者23岁,最大年龄者66岁,平均年龄为(44.85±4.31)岁。

观察组:本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名,女性患者有13名,最小年龄者22岁,最大年龄者65岁,平均年龄为(44.97±4.12)岁。

上述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基础护理:以入院指导、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以及药物指导为主。

观察组:预见性护理:(1)术前:保证充足睡眠,绝对卧床休息,加强饮食管理,保证营养补充以及排便通畅,防止腹内压升高,同时给予生命体征监测,详细记录数据,术前6h禁食固体食物,术前2h禁饮,并服用碳水化合物300ml(2)术中:控制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使用电热毯、恒温毯来保证患者的体温,并控制液体的输注剂量和速度[2],加强心电监护,结合患者的体重给予肝素处理,并且积极配合好医生做好手术的相关操作(3)术后:取平卧位,适当抬高床头呈30°,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密切生命体征监测;采用口服镇痛或自控式镇痛等方式药改善疼痛程度,并加以音乐、聊天等干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术后6h少量食用流质食物,病情允许后2d转为普食,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快造影剂的排泄速度,术后2d无异常后,拔除尿管,协助患者积极展开康复训练,并适当按摩肢体,促进血液流通,预防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拔除鞘管后,局部按压30min,如无出血情况,使用沙袋进行穿刺点压迫,并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时间为6-7h[3],并叮嘱患者在打喷嚏、咳嗽以及大小便时,用手按住穿刺部位,留意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穿刺点少量出血,可以自行吸收,大量出血需要冷敷1d后热敷,必要时给予理疗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并发症:穿刺点出血、术后低体温以及脑积水。

护理满意度:采取调查问卷统计护理满意度,包括: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

2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p<0.05),观察组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一。

表一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n(%)

组别

n

穿刺点出血

术后低体温

脑积水

发生率

观察组

30

1

1

1

3(10.00)

对照组

30

3

4

3

10(33.33)

X2





4.812

P





0.028

2.2 护理满意度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p<0.05),观察组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二。

表二 护理满意度 n(%)

组别

n

十分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30

20

9

1

29(96.67)

对照组

30

13

10

7

23(76.67)

X2





5.192

P





0.023

3讨论

经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式,但是术后易诱发较多的并发症,有学者指出,该手术诱发脑血管痉挛的比例在50-60%,会增加患者术后的致残率,因此,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障[4]

预见性护理是以预防为主的护理干预模式,其可以明确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并以提前预防的方式来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以降低不良事件,在本文的研究中,预见性护理分别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方面进行了干预,以保证患者能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术中的体温[5],并以术后的加压包扎、床头抬高等方式来降低术后出血的几率,从而有效的保证手术效果,让患者能够规避风险因素,避免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经弹簧圈栓塞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蓓琳.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患者围术期的预见性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024(004):119-121.

[2]程小志, 张帅, 沈育,等. 脑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并发颅内远隔部位出血1例[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0, 025(004):185-186.

[3]唐海双, 贺晓武, 左乔,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 354(02):7-14.

[4]刘华坤, 王鹏, 张磊,等. 替罗非班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 19(08):794-798.

[5]刘显勤. 颅内动脉瘤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78):24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