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术后负压持续吸引在临床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腰椎骨折术后负压持续吸引在临床中的应用

周莹

宿迁市钟吾医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的效果。方法:从医院随机选择54例腰椎骨折患者,将术后负压持续吸引应用于实验组中,在对照组中应用普通引流。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平均引流量明显更多、术后7d平均体温明显更低、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明显更短、切口换药次数明显更少,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效果满意。

【关键词】腰椎骨折;术后负压持续吸引;临床应用


临床常见腰椎骨折患者,发病率较高,由于患者病情严重,需要及时采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在术后,应为患者提供引流处理[1],才能保证患者获得理想治疗效果。本组将54例患者选择,综合研究了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的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将54例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选择,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入组,分组办法是抽签,实验组纳入27例患者,男女分别是14例、13例,年龄范围是19岁至65岁,中位55.5岁,对照组纳入27例患者,男女分别是15例、12例,年龄范围是18岁至66岁,中位55.0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应用普通引流:引流管内径0.25cm、长度50cm,修剪一端成为倒“V”,稍下部位两侧,将数个侧孔剪成,切口内置入此端,另一端穿出,在患者皮肤上固定引流管,末端与引流袋接通,离床距离在40cm至50cm,利用切口渗血自然压力、重力进行引流,确保引流管畅通,将其妥善固定,对引流液色泽、量、性质进行相应记录,一般留置48h引流管,拔管指征是引流液在50ml内。

将术后负压持续吸引应用于实验组中,外形扁平的体内引流管材质是软质硅橡胶,支撑纵行脊共计3条,各种扭曲条件下,引流均可保证通畅,管壁引流孔0.5ml,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切口大小对其进行修剪。体外连接管是硅橡胶管,长度80cm,抗压,一端在体内引流管上固定,另一端连接抗反流负压引流球,负压引流球是200ml容量,材质是透明硅橡胶,上端是单向阀门,与引流管连接,另一端是排液孔。缝合切口之前,修剪引流管至合适长度,在引流部位放置,皮肤上采取缝针固定处理,将负压引流球开关打开,利用手将其捏瘪,关闭开关,此时引流球状态是负压,若引流液多,充满引流球空间,应将开关打开,将引流液倒去,将记录做好,然后继续保持负压状态[2]。一般留置48h引流装置,各项医疗护理、拔管指征均同对照组。

1.3统计学分析

参照SPSS25.0统计学软件行X2、t检验,以计数资料(%)、计量资料(605a993bc14c9_html_c3f8dc35254b289a.png )表示,检验标准是α=0.05。

2 结果

实验组平均引流量明显更多、术后7d平均体温明显更低、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明显更短、切口换药次数明显更少,对比对照组,P<0.05。

1 两组各项数据对比

分组/指标

平均引流量(ml)

术后7d平均体温(℃)

恢复正常体温时间(d)

切口换药次数(次)

实验组(n=27)

120.5±2.5

37.2±0.1

4.4±1.1

3.2±0.2

对照组(n=27)

85.6±1.2

37.9±0.2

5.3±0.5

4.4±0.3

t

65.3949

16.2665

3.8703

17.2938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探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装置,材质是硅胶,刺激患者机体程度较小,在结构上,纵行脊支撑引流管,各种扭曲条件下,可保证管型,可确保患者引流通畅,引流球状态持续处于负压,对于腰椎骨折患者来说,术后切口引流畅通,对比普通引流,引流量明显更多。使用普通引流管,患者由于体位不当,容易压迫引流管,容易反折,引流带依靠自己重力进行患者引流[3],效果不良,相对而言,引流量较少。术后,若腰椎骨折患者积液、积血不能顺畅排出,或者发生排出不彻底情况,可导致术后吸收热发生时间延长,会相应增加患者体温。

传统引流方式中,主要采用点状引流,依靠自身重力以及顺位引流,切口创面不能完全及时经过引流管将渗出血液引出,需要积攒一定量,发生切口溢出情况,因此,普通引流容易发生切口渗血,会相应增加换药次数。应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可彻底清除患者切口内积血

[4],临床使用负压引流装置,效果可靠性较强,使用安全,可将患者切口内积液积血均有效清除,可促使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可将患者抗生素使用、换药次数均明显减少,将医疗资源节约,应用在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安全有效。

对于普通引流来说,对引流袋进行每天更换,更换时,对引流量进行准确记录,对于术后负压持续吸引来说,应对引流球内负压情况进行细致观察,若引流不畅,应将原因及时查找,避免发生反折、扭曲引流管情况[5],在翻身或者搬运患者过程中,避免发生脱落引流管情况,若消失负压球负压、负压装置漏气、引流不畅、血块堵塞,应及时处理。

此次实验得出:实验组平均引流量明显更多、术后7d平均体温明显更低、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明显更短、切口换药次数明显更少。结果提示,应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意义重大。

综合以上得出,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术后负压持续吸引的效果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平均引流量、术后7d平均体温、恢复正常体温时间、切口换药次数,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 张小军, 王玉, 封鹏,等. 复合负压吸引的外固定钢板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的应用价值[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 018(010):1973-1976.

  2. 张小军, 李军, 习勇,等. 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在四肢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J]. 创伤外科杂志, 2019, v.21(01):42-45.

  3. 刘晓凯.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应用价值[J]. 中国伤残医学, 2019, 27(15):51-53.

  4. 吴后仁. 常规换药与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v.34(14):113-115.

  5. 张美良.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与常规换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对比[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v.3(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