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立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3
/ 2

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立意

罗马

重庆市石柱中学校

摘要:如果说新课改给了每位老师无限发挥的空间,那么部编版历史新教材给了每位历史老师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如何在新教材这个舞台上演出人生的精彩,教学立意绝对是幕后的彩排,教学立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这出戏的成败。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关于部编版历史的教学立意,本文将经由“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的一次全新探索。

关键词:部编历史教材;教学立意;提升策略

一、何为教学立意

“立意”本是绘画艺术中的专业术语,是决定艺术家绘画水平的关键要素。将“立意”从绘画艺术中引入到历史教学,其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到底什么是“历史教学立意”,笔者以为“历史教师基于对史学研究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立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抓住历史发展逻辑的观点和视角,并围绕确立的观点和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它包含着历史教师的教育思想、历史认识(智慧)、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立意是历史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更是决定历史教学品质和历史思维品质的关键。

二、教学立意的关键选择

如何才能做到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历史教师必须要进行前期准备,首先要准确解读课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确立教学立意时不至于脱离教学主题内容;其次,进行大量高水平、学术性较强的史学阅读,这是提高教学立意水平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在教学立意时还要进行一些关键选择。

(一)观点的选择:什么样的观点让教学立意更有高度

教学立意源于历史教师基于对史学研究成果的理解和认识而提出的具有教学意义的观点和视角。由于历史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历史教师教学观点的多样和视角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教学立意有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之分。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面体,只有从历史的高处眺望,从历史的广处瞭望,具体事件、现象或人物才能在“历史的边框与底纹”中定格和彰显1。唯有大视野才能见到大历史,才能在宏大的历史景致中,发掘一节历史课的灵魂。以2018年重庆市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伍老师执教的《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本课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来看就是介绍康乾盛世的表现。老师们的教学立意普遍从盛世的原因入手,比如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或者说经济的发展与封建盛世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为盛世局面打下基础,盛世期间统治者的治国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等等。但是伍老师以全球史观统领本课,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看,通过中外两大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对比,摆在国人面前的是一个艰难选择:是固守农业文明还是与时俱进发展工业文明?选择不同,命运不同。伍老师的教学立意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制高点上,在探讨盛世的同时挖掘出背后的危机,其视角精准而独特。

当前的历史教学立意,教师唯有从人类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制高点重新审视和认知历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多元史观指导教学,剖析原有散乱的历史事件,将之整合成史观统领的历史教学;以“立德树人为灵魂,让课堂更有高度” 2。唯有这样的立意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其中外关联、通贯古今的历史意识。

(二)视角的选择:什么样的视角让教学立意更有温度

教学立意的起点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学立意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立意一定要“接地气”,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能引发共鸣,容易开展设计,又能凸显亮点,这才是真正好的立意。以2018年重庆市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杨老师执教的《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本课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内容,杨老师并没有确立一个高远的主题,只是对教材结构和顺序进行了简单调整,把教材的三个内容设计成:繁华盛世天下无---商业贸易的繁荣、稻花香里说丰年---农业的发展、灵心妙手夺天工---手工业的兴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杨老师出示了大量的图片、视频甚至是实物,比如向学生现场展示《清明上河图》(仿品)以及一个宋朝时期的漂亮的碗。可以说杨老师这一堂课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了学生的眼、调动了学生的情。

无论是公开课、优质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教师都应该靠船下篙,紧贴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倾向以及心智水平和心理特质进行立意。如果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学情进行分析,盲目地确立一个高大上的教学立意,教师的讲授可能酣畅淋漓,听课教师也大呼过瘾,然而学生的“脚步”却跟不上老师的“灵魂”,师生之间就会形成认知的代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主题的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让教学立意更有深度

历史教学追求鲜明的主题立意,目的就在于跳出单纯史实的窠臼,探寻历史逻辑,什么是历史逻辑呢?历史逻辑就是渗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关系、规律及大趋势。比如国家统一、思想解放、中国智慧、民主法治、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中国梦、可持续发展、战争与和平等等。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核心逻辑,那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逻辑,也是世界各国继续向前发展的逻辑,这个逻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2018年重庆市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张老师执教的《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为例,本课涉及科技和交通两大方面,很难用一个适切的主题或视角囊括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张老师抓住了科技和交通的逻辑节点,以“中国智慧”立意,把本课巧妙地设计为三部分:第一篇智慧之果、第二篇智慧之路、第三篇智慧之光,最后以“中国智慧如何改变世界”作为延伸和升华,可谓立意深刻、一气呵成。

如果历史教师抓不住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学立意只是对零散的历史史实的简单揉捏,这样的教学立意便是肤浅的、没有深度的立意。这样的教学立意就是脱离教学主题内容,出现“跑题”的立意。

参考文献:

[1]黄开红.注重教学立意,启迪学生汲取历史智慧[J].历史教学问题,2017,(01):112-114.

[2]凌华光.立意·正能量·优秀作品[J].诗词月刊,2017,(05):91-93.

[3]张程远.人文关怀:历史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04):14-15.

[4]朱幽梅.初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立意的实践研究[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9):09-1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