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习“定位、描述”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区域地理学习“定位、描述”能力的培养

马德洲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250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学生能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在近五年的山东省高考自主命题中往往以中国或世界某区域作背景,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方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从定位、描述的角度谈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区域地理 定位 描述

根据区域地理的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考核要求在教学中既将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点落实到位,又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并能熟悉众多必须掌握的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区域发展策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定位是前提——运用地图,建立“心理地图”,学会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就要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定位开始。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理解区域的前提。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在区域定位时,我概括了“定中心、扩四周”的方法。例如在中国地理复习中,对于中国地形的定位,我把黄土高原定位中心,而黄土高原位置的记忆方法是熟记穿过此区域的主要经纬线(35°N110°E),以它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北阴山、南秦岭、东太行、西贺兰;西北是祁连,中心是高坡。在此基础上再以黄土高原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阴山以北有内蒙古高原,以南是河套平原;太行山以东是华北平原;贺兰山以东是宁夏平原,西北祁连山附近有河西走廊;秦岭隔汉江谷地与巫山(30°N110°E)相望。“定中心,扩四周”,就是实现“点”—“线”—“面”的定位方法,进而构建中国的“心理地图”。

画布 28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的灵魂。因此在区域定位时,就要多用图,多看图,多填图,多画图,多记图,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绘图百遍,其图自现,形成“脑中有图”、“胸中有网”(网即经纬网),构建“心理地图”。例如,对中国区域定位时,画出我国主要的经纬线,要求学生完成“架骨填肉输液”(骨指山脉,肉指地形区,液指河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心理地图”。

二、描述是重点——运用综合联系的方法,构建模式,描述区域特征。

描述地理事物,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这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同样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例如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第26题,左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右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组合 6组合 3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就此题而言就要学会结合图示进行气候特征、地形特征的描述。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描述气候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的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因此描述区域特征,就要学会构建模式。

1自然地理特征。学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东亚从地理位置入手,最大的大洋与最大的大陆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因此季风气候显著;由这里地处板块交界处的地理位置说明这里多火山地震,多山地高原;由西部高,东部低的地形特点及气候特点认识该地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等等。

2、人文地理特征:学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因此可以以自然地理特征来推论农业、工业特点及人口、城市分布等。如: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水热充足的地区多发展种植业;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国家多发展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等。

了解区域特征是分析、探究地理问题的基础。区域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所以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在描述区域特征时还要注意突出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地区),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例如,我国三大自然区中,东部季风区典型的特征是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其内部南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特征就是干旱、半干旱,从东向西依此森林

-草原-荒漠变化,其主要因素是水分;而青藏高寒区以“高”“寒”著称,其变化体现了垂直地带性的变化规律,主要因素就海波的高低。

区域地理学习就是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确定地理位置;运用综合联系的方法,构建模式,描述区域特征;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全面,理解特征的成因;运用列表的方法,求同存异,凸显区域特征;运用辩证的方法,探究区域发展问题;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寻求区域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