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学习过程 体现学习价值——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探讨最有价值的小学数学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经历学习过程 体现学习价值——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探讨最有价值的小学数学学习

张伟宾

方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南阳 473270

“学习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理论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于1946年提出,认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关于学习内容的记忆量为:听讲能够记住5%,阅读能够记住10%,观看图片能够记住20%,看示范和演示能够记住30%,小组讨论能够记住50%,实际演练或做中学能够记住75%,马上应用或教别人能够记住90%。他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审视小学数学学习,毫无疑问最有效度的学习是“马上应用或教别人”,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先进学习模式中屡屡应用到的精髓之处。进一步倒推,“马上应用或教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在“会学”中“学会”,否则“应用或教”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以为,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最有价值的小学数学学习,当属“实际演练或做中学”,也就是“经历型”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充分经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然后才能“马上应用或教别人”。从这种意义上讲,小学数学学习,经历了,才称得上学习。

一、让学生经历基础知识的获取过程

近年来,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一些学校着力推行“自学指导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本身毋庸置疑。但是,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数学教师止于自学,在通过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之后,直接呈现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结果的产生过程,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不到弊端,但从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必然导致学生认知的缺陷,甚至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

比如,教学“周长”这一概念时,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学,也许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说出“周长”的含义,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出现漏洞。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对照不同的平面图形或实物,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借助动画显示小蚂蚁爬行树叶一周的长度,引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的含义。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角度参与,逐渐从实物、视图中抽象出“周长”概念,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建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能够记忆深刻。

二、让学生经历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基本技能包括阅读、理解、记忆、思考、运算、论证、操作等,一般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是基础知识在理解、掌握、运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程序、步骤或方法,其形成与发展遵循着“懂→用→熟→巧”的渐进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基本技能形成的过程,通过一定量的适度训练,使数学技能发展成为后续学习必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对于“画圆”这一基本技能,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圆规画圆应遵循的步骤:首先,用尺子量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作为半径。其次,把带有针的一端固定在一个地方,作为圆心。然后,把带有铅笔的一端旋转一周;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圆上的每一点距离圆心的长度都相等,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用”上述步骤联系画圆,在练习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学生能达到“熟”,进而逐渐生“巧”。通过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画圆的技能,为后续相关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经历基本思想的感悟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在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思想是以“暗线”形式隐含于作为“明线”的数学知识体系中的。这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么只管“明线”舍弃“暗线”,要么“变暗为明”直接把数学思想方法抛给学生,而没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感悟”。要有效、高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感悟”二字上做文章,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己感悟得到。

以教学《数与形》为例,教师借助“有趣的拼图游戏”设计了自学探究提纲,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来拼出更大的正方形,从中发现数与形的奥秘:(1)观察图1,你能用哪一个数字来表示图1中正方形的个数?(2)观察图2,图中有多少个方块儿?如果用一个加法算式,该怎样表示?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图2中方块的个数?(3)观察图3,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像图2一样,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4)让方块的个数继续增加,来看一下图4,有多少个正方形?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5)如果像这样依次类推,你能够继续写下去吗?在这个自学提纲的引导下,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感悟到了数形结合的奥秘。以此为基,再通过展示交流、拓展运用、总结升华,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感悟才算是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四、让学生经历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这些表述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在猜想、推理、验证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中的特殊三角形、一般三角形通过拼、剪、组合,形成已经学习过面积计算方法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从不同的途径进行推导,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经历了这样的推导过程,学生既会对公式本身熟练把握,理解其中蕴含的算理,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有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到通过拼、剪、组合等实操活动可以从旧知识中探求新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生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而“自己去发现”意味着,学生必须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站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在教学中努力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指导,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会学”中“学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愿学习、会学习、能学习、善学习的具有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学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