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探究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郭杰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实验中学 122629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也是近年来在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我国教育部于2016年明确核心素养的框架,2017年首次将其纳入高中体育教学中,并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对该学科核心素养作出了详细阐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全社会都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在学科教育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从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入手,分析当前学生在体育核心素养中的培养现状,探讨有效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 核心素养 方法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核心素养”的解释为“使个体获得成功、社会健全发 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近年来的教改中,核心素养被引入各个学科的培养标准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培养理念的提出,为体育与健康学科奠定了重要的教学地位,也为广大体育教师们指明了教育方向。而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建立终身体育观,提高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也成为每一名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1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增加了关于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概念,使其成为体育课程标准的重要部分,而课程目标则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通过目标的实现来促使素养的最终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对体育的教学,锻炼学生的体魄,帮助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进而实现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同于一般的具体知识、技能的传授,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强调在价值观、品格及关键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们在这些素养形成后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我国学生实际,该版本的课程标准中,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 个方面。其中,运动能力有别于传统体育对单个技术的强调,是指包括体能,技战术和心理能力在内的综合运动能力,主要通过具体运用、展示和比赛等方面来体现,需要从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积累中获得。健康行为,包括个人的锻炼意识、习惯,对自身各方面的调控能力等。在健康行为理念中,体育活动不仅包括身体活动,还有着丰富的心理体验,有着和同伴、对手的交流,是一种身心一体的活动,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品德,是体育精神、道德和品格的总和,反映了学生们对相关行为规范的遵守程度,以及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价值观与精神风貌,也是立德树人要义的体现。体育品德是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良好的体育品德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均引发积极的影响,让他们在获得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时,也能自然而然的将这种精神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更好的成绩。

2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阳光长跑等活动进入校园,学生们的体育素养获得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我国对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从体能上来看,体能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从短跑的爆发力、中长跑的耐力以及体前屈的柔韧性等方面来评估。既往研究显示,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在课堂内进行系统的力量、速度上的训练,短跑成绩不及格的仍有20%左右,以无氧代谢能力为主的中长跑,对心理、生理要求更高,成绩能达到优秀的学生也不多,而反映身体前后侧链柔韧性的体前屈成绩则更加不尽人意,能经常性将体育课上教授的体育知识运用于游戏或比赛中的学生不及半数。其次,从健康行为上来看,12.6%左右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进行3-4次锻炼的学生仅34.9%,常规进行运动前后热身与放松运动的学生不到半数,大部分学生对运动相关知识了解的都不够充分,一旦出现运动意外伤不知如何处理。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自己情绪方面的控制能力欠佳,较易出现冲动,在体育活动中,当学生和裁判或对手出现争执,仅48.67%的学生会选择理性对待,也反映了平时体育教学中,对关于情绪调控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够充分。高中生普遍学习压力大,上课时间早,晚自习后放学回家较晚,学生们在自我健康管理包括作息时间、按时三餐、合理营养搭配、定期体检等方面,多数做的不尽人意。不少体育活动都是集体项目,但由于不少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有着自信、自负甚至自卑等心理,性格尚未稳定形成,并不能做好团队协作。再者,在体育品德上,由于自知体能不佳、体育成绩不好而主动积极锻炼的学生并不多,能完全遵守体育规则、采取公平行为的学生仅在60%上下,反映了学生们的体育品德较一般,对运动角色的胜任能力一般,积极进取精神不足。

3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探讨

3.1运动能力培养

运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和第一阶段目标,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让学生们提高对体育运动各类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们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上,对知识进行重构,旧知识的衔接可以使课堂对新知识的导入更流畅,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接受新知识。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实训,让学生们边学边自觉的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运动知识的指引下减少运动伤的发生几率,继而丰富运动经验,提高运动能力。如最常见的长跑教学,可以从呼吸、步伐的指导入手,让学生们在运用中强化对运动知识的掌握。

3.2健康行为培养

只有健康的行为,让学生们能养成规律作息、规律三餐的习惯,并保证有全面的营养摄入,才能为学生们打好健康基础,在这一前提下,再结合体育锻炼,强化运用知识认知,减少各类运动伤,让学生们出于更健康的状态。在对学生们健康行为的培养中,教师应首先掌握关于健康行为的知识和正确的引导手段,帮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帮助他们梳理健康行为和强身健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到健康行为对生活、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在每节课前,教师应组织学生适当热身,教会他们正确的热身方法和技巧,养成运动前后热身及放松的习惯,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关于健康行为的视频,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体育学心态,及健康的体育意识与行为。

3.3体育品德培养

教师应根据体育品德的具体要求,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从提高耐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强化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进行培养,通过组织比赛活动,提高一个团队内学生相互间的配合,充分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同时,也应让学生们正确看待比赛,对比赛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正确认识,学会尊重他人,并在角色转换中提高自身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提高高中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利于塑造强健的体魄、培养坚毅的品格,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扎实的体质基础和品格基础。体育教师应全面深化对该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季浏.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解读[J]. 中国学校体育(4):11-13.

[2]赵富学,魏旭波,李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现状检视及机制设计[J].体育学刊, 2019, 26(04): 104-112.

【3】普通高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