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2

立足核心素养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赖东明

广东省韶关市第五中学 512026

摘要: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提出,使得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措施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是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和历史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引导启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思维以及分析探究历史的能力,最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设立,切忌以简单的历史知识传授和历史理论讲解为主。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从整体上设计模块教学目标,而且要依据课程标准具体设计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以使高中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能够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学业质量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仔细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深刻理解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然后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①通过史料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②运用史料、图片探究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③通过阅读不同视角的史料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④认识到20世纪初革命党的仁人志士为反封建反殖民做的艰辛斗争,而追求民族民主革命是当时亚非拉地区的总趋势,中国应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不仅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且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分解、分析,最终孕育达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学情、学段和教学实际,灵活激动的选择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游刃有余,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一方面,教师应依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依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依托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且掌握唯物史观。同时,教师依托素材使学生掌握唯物史观为学生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支持,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唯物史观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意识到历史的学科价值。

在分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提炼出来,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包含的史诗多,所以更需要突出核心要点,通过重点内容的突破带动整体内容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对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一些具体规律性或共通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有效理解与准确把握。比如在学习“十月革命的影响”重点知识时,教师可从不同视角或者史观向学生提供史料,引导学生从对俄国、对中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对理论、对世界等视角分析理解且掌握十月革命的影响。此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三、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有赖于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在课堂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一)导学设疑生成核心素养

导学设疑环节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整体了解与梳理,通过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导出教学主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高效整理、系统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案教学法,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

(二)问题探究强化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环节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分析及求证的过程。通过合理的问题探究,学生能够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了解历史的意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他们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分析与观察、信息的概括与提取、实际的推论与预测等。通过有效的探究,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深入学习,将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转化,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从而提升了历史核心素养。

(三)情境体验积淀核心素养

情境体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模拟,促使学生通过观察遗迹、观看影片等方式感受历史发展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认知,开阔视野。要让学生明确,历史知识需要通过有效理解与应用才能产生创新的活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发展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历史事件表演,利用辩论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合理的讨论。情境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体验历史,而且要注重在活动过程中积淀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四、建构多元教学评价

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建构教学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出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实际情况,又要体现出学生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用一种模式。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其次,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或是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其实,用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来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历史核心素养这一体系,也仍处在建构和完善阶段。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新高考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不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调整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路,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纪效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甘肃教育,2019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