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在疼痛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1

腕踝针在疼痛患者中的应用

陈佳

四川省仪陇县中医医院,四川 仪陇 637600

腕踝针在中医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相关研究显示,其在急性扭伤、换药疼痛、手术后疼痛等镇痛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还具有一定的缓解失眠、抑郁作用。腕踝针由张心曙教授首创,指的是仅仅用于腕踝部位的专业针刺点且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进行皮下浅刺治疗的方式。其针灸穴位较别的方式而言更少,行针更为简单,患者不需要承受较大痛苦,同时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等优点。

腕踝针中,身体主要分为六个纵区,在手腕以及足踝部位各有6个针刺点,实践应用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实际病症情况,而后根据其表现部位选择针刺点进行皮下针刺。需要注意的是,皮下针刺时应尽可能表浅,不存在酸麻、疼痛等感觉。行针方法主要如下:首先应确定进针点,消毒良好后,医务人员应用右手三指端部捏住针柄,拇指关节部位微微弯曲,使其指端位于针柄下方,针尖对着躯干方向,并使其与皮肤保持30°夹角,快速进针,感受针尖进入皮层后,明确纵轴方向并以此为基准进针,此时应缓慢,不需要捻转,行针后患者多不存在针感,如果患者有酸胀、麻等感受,行针医生需要适当进行调整,即适当退针至皮下后再刺入,最后需要固定针柄。缓解疼痛时,腕踝针的留置时间一般控制在30min-12h内。基于此应用效果良好,学者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有学者研究认为,行针时观察到针进入机体时皮肤表层有类似于鱼浮水前游却看不见鱼形状的状态即为最佳行针深度。

腕踝针首创者张心曙教授研究显示:皮下针刺缓解疼痛主要是通过针刺改善神经末梢传导状态,进而一定程度缓解病灶局部血液循环,最终缓解疼痛。有学者进行更为深入研究则发现,腕踝针分区图与中医六经皮部分布有着非常紧密地联系,其进针点以及刺激部位大多处于经脉输穴,且更多地属于特定穴,同时辅助以放射核素进行研究发现,人体皮肤上也存在经络。另有学者研究发现,腕踝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刺激对应点区即会对太阳经以及督脉穴位产生一定的刺激,而后在神经体液等因素作用下,治疗时患者的相关活动可有效促进受损伤的肌肉以及韧带恢复,其整个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神经系统以及递质等多个方面。也有学者将腕踝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治疗中,其发现针刺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中5-HT的含量,提高其痛阈,进而缓解疼痛,其可以概括为:腕踝针的针刺点虽然与导致疼痛的病灶位置存在较远的距离,但在针刺作用下,皮肤感受器会出现的一定的电位差冲动,在其向大脑皮层的传导过程中,神经中枢发挥一定的调整作用,但其在正常区域内无感觉,病灶组织则会存在感觉阀降低,对冲动的敏感性增强,进而有效抑制病灶兴奋,缓解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关于腕踝针镇痛机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可以发现,腕踝针镇痛机制可以分为调节痛阀、改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肽物质作用、经络学说等三个方面,现目前腕踝针更多研究是关于其临床治疗效果方面,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更为准确、更深层次的机制需要以大量的临床研究为依据,所以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此方面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腕踝针的治疗效果,相关护理人员应辅助开展系列护理工作,例如由于腕踝针与传统针灸不同,其不会产生酸麻等感受,患者可能会对治疗存在一定的质疑,进而影响依从性,或者是患者对针灸存在一定的恐惧、紧张心理,进而身体肌肉紧张,影响进针,所以行针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腕踝针相关知识,帮助其放松身心;留针期间则应告知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动,如进针点出现疼痛应反馈护理人员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腕踝针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避免使用药物镇痛,腕踝针应用费用相对更为低,可有效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其操作简单,可一定程度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所以其兼具低成本、高效、高安全性、高依从性等有点,临床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