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隐患及护理干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隐患及护理干预措施

贺继惠

中国中铁阜阳中心医院 236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存在护理风险隐患,探讨干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血液净化患者85例,按护理分组,A组(风险干预)43例,B组(常规干预)42例,比较风险事件、护理质量、患者评价结果风险事件比较,A组[6.98%(3/43)]少于B组[19.05%(8/42)](P<0.05);护理质量比较,A组[(92.71±2.97)分]高于B组[(77.26±4.29)分](P<0.05);患者评价比较,A组[81.40%(35/43)]优于B组[61.90%(26/42)](P<0.05)。结论在血液净化中心实施风险干预,可促进护理风险降低,降低安全隐患影响,促进安全护理。在其实施中,应优化沟通技巧,促进有效沟通,加强护理培训,提升干预质量。

关键词:护理风险;风险干预;血液净化中心;风险事件


前言:部分病症病程进入终末期后,患者器官衰竭,代谢功能受损,须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中心即为进行此治疗的核心科室,在该科室通过净化设备处理机体血液,将血液中的毒害物质、代谢废物等进行机械清除,然后回输血液,保证血液清洁度,维持机体代谢,延续患者生命。血液净化耗时通常较长,需要进行复杂操作,加之患者免疫力弱,存在诸多护理风险。基于此,本中心对常规护理予以针对性优化,以风险防范和隐患消除为目的,实施风险干预,促进血液净化病例优质就诊、安全治疗[1]。本文从2019年6月~2020年11月血液净化患者中选取85例,说明风险干预的实施方法,探讨其实施策略与正向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血液净化中心2019年6月~2020年11月85例病例资料,以干预模式分为A组43例(风险干预),性别:男/女=22/21,年龄(23~72)岁,平均(46.31±6.58)岁。B组42例(常规干预),性别:男/女=25/17,年龄(22~73)岁,平均(46.29±6.64)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同意参与研究;(2)精神、智力正常;(3)持续治疗;(4)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1)放弃治疗;(2)中途转院;(3)资料不全;(4)传染病;(5)恶性肿瘤;(6)凝血系统异常;(7)免疫系统异常

1.2方法

A组行风险干预护理:(1)成立风险干预小组,分析既往工作,定位常见风险和安全隐患,基于相关文献循证支持,制定风险干预方案,明确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标准流程,落实规范执行。(2)完善科室管理,加强无菌操作和消毒效果检测,强化无菌管理,血液净化设备一用一消毒,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控制净化用水,确保水质清洁无菌。透析前执行体检,对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予以隔离,单独进行血液净化。(3)实施专业培训,对血液透析无菌操作进行定期考核与随机抽检,促进专业干预。(4)规范护理话术,统一标准表述,避免用语歧义、不专业态度引起护患纠纷。

B组行常规护理。

1.3观察指标

(1)风险事件:无效沟通、重复穿刺、因无菌操作不规范导致患者感染等风险事件,统计发生率。(2)护理质量:管理组使用5项调查表予以测评,每个单项(0~2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3)患者评价:使用自制表,内设4项,患者从优、良、中、差中单选1项,优良率=(优n+良n)÷(本组n)×100.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血液净化中心患者数据,计量资料(护理质量)以“均数±标准差(6018fcb9121a3_html_9f104aafb903bd45.gif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患者评价、护理风险事件)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风险事件

A组发生风险事件3例,发生率[6.98%(3/43)];B组发生8例,发生率[19.05%(8/42)];A组发生率(6.98%)<B组(19.05%)(P<0.05)。

2.2护理质量

A组评分>B组(P<0.05)。见表1。

1 护理评分[分,(6018fcb9121a3_html_9f104aafb903bd45.gif]

组别

A组(风险干预)

B组(常规)

P

n

43

42

>0.05

技术操作

18.23±1.64

15.62±2.59

<0.05

环境管理

18.72±1.21

14.71±2.76

<0.05

无菌操作

18.24±1.50

15.42±2.26

<0.05

专业态度

19.03±0.24

16.37±2.31

<0.05

规范流程

18.44±1.17

15.43±2.45

<0.05

总评分

92.71±2.97

77.26±4.29

<0.05

2.3患者评价

A组优良率(81.40%)>B组(61.90%)(P<0.05),A组差评率(2.33%)<B组(11.90%)(P<0.05),如表2。

2 调查结果[n%n]

组别

A组(风险干预)

B组(常规)

P

n

43

42

>0.05

27

12

<0.05

8

14

>0.05

7

11

<0.05

1

5

<0.05

优良率[%(n)]

81.40(35/43)

61.90(26/42)

<0.05

差评率[%(n)]

2.33(1/43)

11.90(5/42)

<0.05

3讨论

血液净化中心风险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管理风险、护理人员风险、患者风险。血液净化中心对专业性要求极高,感染较易发生,在血液净化治疗中,供电中断、设备故障等,影响透析安全[2]。血液净化患者通常病情严重且不稳定,极易心理失衡,受病情影响,并发症等风险较高,护理差错对此类患者危险性更高,极易诱发不良事件,威胁患者生命,影响护理安全。为此,应强化风险干预,促进优质护理。

基于此,应强化设备与环境管理,避免此类风险。护理执行中,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影响护理质量,应强化隐患宣教,增强专业训练,保证专业操作,做好无菌管理,重视有效沟通,消除隐患。患者长期进行净化治疗,身心相对敏感,护理人员应予以专业支持,体现专业态度,理解和支持患者,帮助患者顺利进行透析治疗,减少护患矛盾产生。

本次研究中,A组风险干预实施后,风险时间显著减少,显示风险干预执行期间护理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安全性提升。在此管理中,对护理人员强化无菌操作培训,规范护理流程,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微笑服务,环境管理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护患沟通应用专业技能,护患矛盾减少,护理评价升级。

综上,血液净化中心较之其他科室护理风险更加复杂和多发,实施风险干预促进全面优质护理,强化专业执行,可改善护理评价,优化护患关系,促进护理质量全方位提升,减少风险事件,对护理安全和患者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双,曹莹莹,王效民.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3):213-214.

[2]李梅,韦明娟,何碧英.对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0):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