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

王振

浙江省义乌市宗泽小学 322000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了解科学课活动发展的必须性以及必要性,关注对学生的方向指引,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最为关键,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在改进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时,教师需要以构建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据,明确有效学生活动设计的相关要求,为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打造自由舒适民主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设计与思考

引言

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根据目前的教学实行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加强对科学课程活动的合理指导。其中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不容忽略,这一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点滴进步,通过对科学活动课程的合理设置来彰显有效学习活动的指导作用和育人意义。

  1. 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现状

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势在必行,但是有的教师出现的行为上的偏差,教师没有意识到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教师无视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动性不足。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恰当指导以及启发,因此学生难以产生更多的心理动因应。其次,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情境,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不足。学生无法对所学习的科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个人的消化能、吸收能力和理解能力停滞不前,学生无法在情境感知的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教师没有灵活应用各种实验材料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学生无法产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教师没有结合实验活动的开展要求,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和活动教学的桥梁作用,因此最终的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1. 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中,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思考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及好评。这一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教育改革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首先,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会在主动感知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调整个人的学习节奏,体现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会变得比较主动,能够在情境感知中意识到学习活动的美感以及活力,更好地消化理解和吸收不同的新知识。最后,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动性较高。能够主动对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简单的创新以及改进,进而真正的爱上学习活动。

  1. 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

  1. 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活动

教学对学科教学改革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因,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特征分析及研究,以探究性的体现为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区别,比如在讲解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磁铁的两极》时,教师需要采取适宜的教育教学策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物理、化学小实验的引入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教师可以有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将视频资料融入其中,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合理穿插不同的新知识,全面介绍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新成就,讲解科学家的历史典故。这一点能够加强对教学节奏的合理控制,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能动性较高,小学科学有效学习活动的育人目标也得以实现。

  1.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情境教学的价值已经受到了教师的认可,很多教师主动创设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分析。其中情境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学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教师需要将科学知识恰当的融入进情境中,彰显情境教学的活力以及美感。学生也能够进一步的理解新知识,个人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培养速度非常快。比如在讲解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磁铁》时,教师需要全面真实客观的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彰显情境教学的重要价值。根据前一阶段的教学成效以及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活动学习活动需要的分析及研究来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情境参与以及活动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技巧以及方式,这一点有助于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始终站在宏观的角度。立足于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及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实验活动以及自主探究活动之中,这一点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1. 积极改进实验材料

综合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教材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实验和观察为主,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及提升是核心目标。教师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操作,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实验课程的趣味性较强,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教师需要关注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以打造成功课堂、精彩课堂为目标。了解课堂内外之间的互动,关注对学生的纪律引导以及规范,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简单知识的讲解是前提,这一点有助于实验教学变得更加的流畅。教师需要了解实验教学的桥梁作用,关注实验材料的恰当许舍。分析影响实验成败的核心原因,其中实验材料的改进最为关键。

教师需要分析实验材料的可靠性、可行性以及可取性,了解目前实验材料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优势。以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顺利过渡为依据,确保学生能够意识到实验学习的重要作用。其中实验材料难以避免会存在许多的瑕疵,进而影响最终实验的成功率,知识传授工作也会受到束缚。对此,教师需要以实验材料的可靠性为依据,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在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的基础上丰富教育教学的形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实验材料的实用性,实用性与可靠性密切相关,能够更好的实现实验任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需要结合前一阶段的实验教学现状,在优化改进的过程中清晰明确的展现整个实验的过程,说明具体的科学问题。

  1. 积极融入趣味性元素

趣味性元素的融入有助于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点与实验材料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参与实验活动。为了确保学生实现做中玩、玩中学,教师需要注重趣味性实验材料的灵活引进,提升实验材料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各种小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深入探索,全身心投入实验科学的全过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了解有效学习活动设计的不同环节以及重要要求,关注各个实验环节之间的相关性,将学生的实验参与和小组活动融为一体。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参与各种游戏活动,教师则可以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需要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又需要设置形式多样的实验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操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尽情的玩耍和自主体验。这种实验教学环节非常简单,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工作也得以实现。教师只需要适当调整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指导方向,通过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来彰显趣味性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

结语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注重实验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化以及多元化,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保障学生既能够学习新的知识,又能够灵活的应用不同的实验材料。通过对各类科学实验现象的分析及研究实现举一反三,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本质。

参考文献

  1. 田维胜, 余霞, 罗跃忠. 融入STEAM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思考——以"蚕山的制作方法和创意设计"一课开发为例[J]. 新教育, 2020(11).

  2. 姜珊珊. 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思考与实践[J]. 科幻画报, 2020(5).

  3. 张宇侠. 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设计中的实践与思考[J]. 视界观, 2020, 000(009):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