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叠前优势道集的断裂识别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8
/ 1

基于叠前优势道集的断裂识别技术研究

胡天乐

中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南郑州 450007

摘要 实践证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油田部分区块断裂裂缝较发育,并且是高产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三维地震在断裂裂缝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黄土塬巨厚黄土的影响,导致地震品质不佳,运用叠后数据体识别断层往往断点不清。这里从选取叠前优势角度道集叠加数据体出发,进一步采用相干技术得到相干体,对于断裂裂缝刻画更加清晰,分辨率更高,为断裂识别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优势道集 断裂识别 地震品质分析 相干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由于受到黄土层的吸收及散射,使得采集到的地震记录干扰波发育,频带变窄,分辨率低。本文分析了叠前道集的品质,认为近道集受噪声干扰较大,远道集有效信号畸变严重、噪音干扰严重,而中道集相对信噪比高,同相轴连续稳定,保真性好。这里只选择优势道集进行叠加得到优势道集数据,进而进行滤波及相干分析,结果证明得到的相干体数据分辨率更高,对于断点识别更加清晰,对于断裂刻画更加准确。

1、地震品质分析

黄土塬地区由于采集条件恶劣,一方面受到表层巨厚黄土的吸收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地下煤层屏蔽作用导致目的层段信噪比低(图1-1),同相轴连续性差、道集不平。同时从图1-1叠前CRP道集来看近道、远道受到噪声干扰严重。特别是在偏移距2230米以后几乎难以识别有效信号。而近道往往也受到多次波等干扰波影响出现了一些较强的噪音。反观中偏移距道集目的层同相轴连续,稳定。因此在黄土塬地区全角度叠加数据体往往会包含一些噪音,在局部地区会严重降低叠后数据的信噪比,影响剖面上断裂的识别,以及利用相干技术进行断裂刻画的精度。从图1-2上也可以看出利用地震剖面上同相轴断开、错动的程度以及振幅能量变化的解释的断层多,往往包含的假象也多。这其中很多都是由资料信噪比低造成的一系列假的断层。






601226327a8f1_html_2b489fc03c5ff99f.png601226327a8f1_html_8ae31f842933eb28.png

图1-1 黄土塬地区单炮记录(左)与CRP道集(右)


601226327a8f1_html_ea8e6fa04edabd2d.png

图1-2 黄土塬地区某一条测线地震剖面断层解释

  1. 优势道集

原始叠前CRP道集按照偏移距以及地震的平均速度可以转换为相应的入射角度。如2-1所示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入射角度体。这里我们看到,叠前CRP的最大有效入射角度为35°。而15-25°为中间角度,该区间范围内的叠前道集数据从能量连续性以及同相轴的平直程度上都是最佳的,为优势道集数据。优势道集数据包含的信息噪音小,虽然损失了远、近道的信息,保真性降低,但是不会降低剖面及平面上识别断裂。因为三维地震识别断裂都是基于道间的差异,能量的差异,都利用干扰小的优势道集数据,尺度一致,刻画的断裂也相对可靠。

601226327a8f1_html_aacd85c48b5b6eb.png601226327a8f1_html_3b0cf005e8f37833.png

图2-1 CRP道集及角度分离

通过对比优势道集叠加跟全角度叠加数据体来看,优势道集叠加数据体的连续性以及信噪比更好。很多在全角度叠加数据体上类似小断层的地方在优势叠加数据体上变现为比较连续的同相轴。这样能进一步减少由于地震信噪比低引起的假的断层(图2-2)

601226327a8f1_html_7591e375f631592e.png

601226327a8f1_html_d027f1d60a7cc1f3.png

图2-2 全角度叠加数据体(上)与优势角度叠加数据体(下)对比

  1. 优势道集相干分析

相干分析技术为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断裂识别技术。这里分别将全角度叠加数据以及优势道集叠加数据进行相干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从优势道集叠加数据经过相干分析提取目的层的断裂平面图来看,优势道集相干对断裂的刻画更清晰,分辨率更高、连续性更好(图3-1)。

601226327a8f1_html_ede4e5f0b67ea240.jpg601226327a8f1_html_2fb7b99d8f2f4303.jpg


图3-1 全角度叠加数据相干(左)与优势道集叠加数据相干(右)

结论:

1、黄土塬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近、远道叠前道集品质不佳,中偏移距,中角度道集信噪比高、能量连续性好,为优势角度道集。

2、利用优势道集进行相干分析,进行断裂识别分辨率更好,精度更高。

直接连接符 12 考文献:

[1]苏复义等.鄂尔多斯南部油气分布主控因素与勘探新领域.中石化华北分公司,2007.6

[2]周赏,等.小断层综介解释技术及其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47(增刊):50-54

[3]蔡刚,孙东,裴明利等.相干体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4):5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