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光伏产业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2

新时代下的光伏产业发展研究


万 玉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5

摘要:随着新时代下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石油燃料的消耗,既影响了生态环境,也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一定隐患。对此,实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而光伏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有安全高效、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对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程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然而,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新时代下的光伏产业发展相关方面进行简要研究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光伏产业;发展

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势

1.1制造能力全球领先

1)全球光伏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业规模均占全球较高份额。2)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光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能扩张。

1.2产业链配套完善程度全球领先

我国光伏产业不仅在主产业链环节上规模全球领先,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几乎包含所有光伏专用设备、光伏平衡部件和配套辅材辅料的完整产业配套环境。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即使是目前光伏制造业发展势头较猛的东南亚地区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光伏设备方面,受益于我国良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我国光伏设备企业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太阳电池与光伏组件的生产,到相应的纯水制备、环保处理、净化工程的建设,以及与光伏产业链相应的检测设备、模拟器等,已经具备成套供应能力;部分产品,如湿法清洗设备、制绒机、扩散炉、管式PECVD、印刷机、单晶炉、多晶铸锭炉、层压机、检测及自动化设备等,已有不同程度的出口。辅材辅料方面,我国太阳电池、光伏组件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辅材料,如EVA胶膜、背板、银铝浆料、光伏玻璃等已实现国产供应。在“走出去”战略的带动下,原辅材料产品走出国门供应我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制造基地,部分企业在海外建厂。

1.3产业化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近几年来,我国太阳电池量产效率以年均0.4%~0.5%的速度快速增长,产业化技术水平一直全球领先。我国高效PERC太阳电池的量产化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骨干企业量产PERC单晶太阳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突破22.6%。结合大硅片、MBB、半片、叠片、双面等组件技术,大规模量产的光伏组件的最高功率已突破400W。大硅片、铸锭单晶等硅片技术,以及TOPCon、HDT等高效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

2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国家补贴困局

由于国内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光伏等新能源的补贴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国家的扶持政策并未及时合拍的适应光伏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补贴资金的膨胀式增长与社会消纳能力不足构成了现在的主要矛盾。现阶段光伏电站在没有补贴到位的情况下,新建光伏电站的现金流仅为20%-45%。同时,光伏作为能源行业,属于重资产、长周期、低回报的公共建设投资。然而,因光伏电站建设周期短、补贴高,受到较多短线投资的青睐,在补贴资金拖欠的情况下,短贷长投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有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光伏行业的研发也格外重要,只有高效率的电池和技术设备的提升,才会真正实现降本增效,尽快实现平价上网。但补贴款无法到位,企业自主研发费用支持少,创新困难,最终将制约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2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不足

现阶段国内电池片转换效率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依赖国内产业规模的优势和全产业链的特点,新的电池片生产技术推广迅速,黑硅技术、PERC技术、双面技术在国内均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PERC、双面技术的部分国内电池企业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电池片转换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但以上热门的技术均起源于国外,甚至部分世界纪录是通过直接购买而来。简单的“拿来主义”和粗暴购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实力的突破,因此国内的技术研究和升级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除了电池片技术,国内可生产高转换效率的设备制造企业技术也需要提升,无论是工艺、生产还是研究设备,技术含量和质量仍旧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转换效率和质量也受到影响,并不具备优势。同时,部分关键设备因为国内设备无法达到要求,或者专利受限无法生产,只能依靠国外进口。

3新时代下的光伏产业发展对策

3.1树立产品特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光伏企业要使自身的产品、技术呈现差异化。第一,必须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效技术,从而满足不同的市场细分需求;第二,通过技术叠加,提振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第三,通过能源技术革命,实现光伏发电成本价格大幅下降,吸引更多种类、更大数量的客户群体;第四,坚持从质量出发,将保证光伏产品质量作为核心方向;第五,对光伏组件的安装,要顺应能源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端技术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光伏电站“点多面广”的特点,若仅凭人力,投资消耗太大,只有大规模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才能高效保证光伏产业的运行和维护,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使得整个光伏行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3.2完善光伏企业政策红利和补贴

面对现阶段我国光伏补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企业高速平稳发展,促进光伏发电技术全面进步和降低成本,政府在制定落实光伏补贴政策时,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市场化导向、鼓励向“降成本、去补贴、实现平价”方向转换、完善决策程序。①明确市场导向。全面开拓我国光伏产品的国内市场,拉动国内需求,避免出现大量低价倾销国外的局面出现;此外,还要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我国各省市在地理环境、气候、资源、人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政府应当在综合考虑各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补贴政策,争取最大化、多样化利用特殊地点,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②鼓励转换,完善决策程序。这就代表政策优先支持建设补贴强度低、退坡力度大的项目,以竞争配置和补贴竞价市场手段,逐步达到“降成本、去补贴、实现平价”的目的,做好项目建设与消纳能力协调,减少行业发展对国家补贴的依赖;同时优化建设投资营商环境,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派出相应监管机构,对补贴的决策程序加强监督。

3.3促进光伏产业链协调发展

我国光伏产业要兼顾上、中、下游产业链齐发展,抓住关键环节,学习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既确保上游供应充足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努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培养技术性人才,占据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同时也要监督中、下游企业研发新产品投入、拓展市场,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努力寻找新的盈利点;最后要鼓励兼并重组和联合,以先进替代落后,促进光伏制造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尽快成长为龙头企业。通过上下游的互助互利战略目标,不仅可提升公司自身抗风险水平,也有利于避免上下游出现过度竞争,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结语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我国光伏企业也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模式,寻求更符合本行业需求的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发展方向和目标,全面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充分利用不断完善的政策红利和补贴,促进光伏产业链协调发展。只有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补齐短板,消除劣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最终使得新能源光伏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政,于冰清.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3,18(06):15-25.

[2]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能源,2012,17(04):28-37.

[3]柳卸林,高伟,吕萍,程鹏.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01):1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