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技术 深入年代课文——《好的故事》听后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3
/ 2

运用科学技术 深入年代课文—— 《好的故事》听后有感

贺淑虹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第三小学, 浙江 宁波 315700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有许多老师也读不懂,一脸懵圈的样子。第二三次读,才慢慢走进文本,领会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才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好的故事》是一篇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从那么散乱的内容中体会到贯穿全文的精神内涵,无法真正体会到。即使是老师费尽心力的讲解,学生们也是似懂非懂。特别是文中那些学生未曾接触过的东西,只用文字表达年代又有些久远的意象,学生根本无从想象,这样的课文引不学生的共鸣,也就不能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中来,更不用说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也就会产生师在那边滔滔不绝地主讲,生却鸦雀无声的场面。即使是一幅非常唯美的画面,学生读起是那样的死气沉沉,感觉学生在学这样的课文非常累。

利用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用影像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用声音增加时代与情境的特殊性,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营造的情境中学生,会让学习更轻松,更有效。

曾听过这样一堂关于《好的故事》的课:

  1. 谈话揭题

简介鲁迅

  1. 初读课文

  1. 检查难读难理解的字词。

  2. 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1. 研读好的梦境

  1. “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梦境)

  2. 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梦境?梦境前写了什么?梦境后写了什么?(现实)

  3. 自由读课文,划出概括描写梦境的句子。(板书:美丽 优雅 有趣)

  4.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这个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

  5. 师生交流梦中所见的“现在”:

①重点理解了云锦、奔星等词。

②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时有什么特点?(景物的罗列)平时你会这样写吗?(语言简洁)看着这些景物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富有画面感)

③有趣在哪里?(找出动词)这些词带给你怎样的体会?

  1. 同样的方法学习梦中“好的故事”。

  1. 感受现实

你觉得现实怎么样?(昏沉)

感受文中所描绘到的昏沉的夜。(插入写作背景的介绍)

现实那昏沉,为什么要写如此美好的梦境?

整个流程下来,结构清晰,目标明确,然而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划划,借助工具书读读难以理解词语的意思,更多的是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倾听,而难以在头脑中形成文中所描述的那美好的画面。

其实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在感受梦境的美妙,与历史的黑暗形成显明的对比,从中体会到作者希望美好的未来早点来到。如何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美好,感受到黑暗呢?光是一味的讲,那只是浮光掠影。现在我们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可以不受时间是、空间的局限,将那些历史的影像具体的呈现在所有学生的眼前,如回到真实的历史中,有了具体的形象参考现有的经经验,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老师在请同学交流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可以这样改已有的教学手段。

①采用剪辑的技术手段,剪辑出书中所描绘的景象。(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这样一段视频画面,直接播放。(直观的印象有时胜于无数句语言的描述。)

②这个影像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就会一一的罗列出来:一天云锦太美了,整个天空都是色彩艳丽的,悠然舒卷的云朵;万颗奔星是那样的炫烂、壮观;古朴的乡村景物从我眼前飞驰而过,倒映水中,是那样的宁静;水波的晕开,聚拢,融合,是那样的自然有趣;……文本中所有难理解的内容,不需要太费力,学生自己就能用自己的语言个性化地解读完成。老师只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就可以了。这样美好的画面,这样美好的文字表述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出示雷同的静态的画面,请同学们模仿着来说一说。看着静态的事物,想象动态的画面,运用作者的语言,作者的写作技巧,散文的语言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实践得到深度落实。

④现在你能借助刚才的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梦中“好的故事”从静态到动态的美好的画面吗?可以四人小能合作。

当老师教到现实的黑暗时,我觉得老师更应拿出历史的影像,以画外音的形式来介绍文章的背景,这样真实的画面让学生更会有代入感,更多的语言也代表不画面所能带来的震撼,瞬间就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变化。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情感是能够鼓舞和推动人的行动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将变得软弱无力,黯然失色。此时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所有的动能,能引领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好的故事》中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

对于当今学生学习这样年代久远的课文,借助一定的具体形象,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