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改革与犯罪预防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2

警务改革与犯罪预防控制

袁亚琪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特勤学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摘 要:犯罪预防控制历来是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及民众极为重视的问题,而警务制度改革是应对犯罪挑战的必由之路,世界警察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谓之革命的警务改革。本文从分析警务的含义入手,依次探讨了四次警务革命对犯罪预防控制的影响和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警务;警务改革;犯罪预防控制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警务改革是犯罪预防控制的必经之路,目的是减少犯罪,取得了突出的犯罪预防效果。

一、警务的含义

19世纪,现代意义的警察才真正出现,其代表着资本阶级的利益,目的是维持一个社会的平衡,然而很难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警务随着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目前对警务的理解,理论界有以下观点:

  1. 警务活动是由国家立法规定的。这一观点把法定规范里规定的警务活动,或者说警察活动,都认为是警务活动。认为警务是执行内部、禁止性的法令活动,警察是特定的公职人员,警务是区别于外交事务的全部内政。

  2. 警务就是警察的工作。这一观点认为警务和身份有关系,只有警察做的工作才能被认为是警务,警务只能和“警察做什么”关联起来,这种观点也被很多犯罪学家所接受和认同。

  3. 警务是用于维护特定社会秩序安全的系列活动。这一观点集中在警务的目的特征方面,主要研究警务做什么问题,将一部分执行规章制度的活动排除在警务之外,认为只有那些为了维持秩序的活动才是警务。

  4. 警务是维持秩序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应该对警务作广义上的理解,将实施警务活动的主体扩张化,认为警务不仅包括预防犯罪活动,而且包括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及私人场所秩序的活动。

  5. 警务是一种治理活动。这一观点认为警务的概念应当建立在对秩序的维护这一核心基础上,属于网络化的节点式管理过程,是无数有关联的机构和组织参与的一个社会治理的过程。其主体不局限于警察,而是包含其他部门人员,比上一观点更加广义一些。

警务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有关。狭义的警务仅仅是指国家警察机关所从事的警察行政事务。广义的警务概念还包括整个社会各个部门所实施的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行为或事务,是指警务活动的主体不仅限与国家机关警察,还包含政府其他部门、国家警察和居民。可以说,狭义警务的概念与警察有关,广义的警务概念与犯罪防控有关。

二、四次警务革命与犯罪预防的变化

社会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犯罪理解的变化,从而引起了犯罪预防观的变化,最终引起了对警务理解的变化。现代警察制度建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四次警务革命。这四次警务革命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和当时的社会变化及对犯罪防控理念的变化而出现的。

  1. 第一次世界警务革命及其犯罪预防观

第一次世界警务革命是1829年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的建立。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致使社会财富增加,但整体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代表社会上所有人财富的增加。据统计,1801年英国1.1%的人占有社会财富的25%,1812年英国1.2%的人占有社会财富的35%,1867年英国2%的人占有社会财富的40%,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贫困导致犯罪率不断的提高。

第一次世界警务革命,形成以司法预防为主导的警务模式。司法预防的核心内容是让人们知道实施犯罪以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刑罚,让人们认识到犯罪会被刑罚,而且是必然会被惩罚,从而不敢犯罪。例如当时英国法律的死刑条款非常多,对应的行为却是比较轻微的,刑罚严厉。警察应对犯罪,就是要将犯罪人尽量迅速准确的将犯罪人投入监狱,让犯罪人受到相应的刑罚处罚。司法预防虽然对犯罪预防控制有一定的效果,但刑罚本身并不能独自取到抑制重新犯罪的作用。

  1. 第二次世界警务革命及其犯罪预防观

由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警务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20世纪初,国际警长协会理查德·西尔威斯特提出开展以警察专业化为核心的改革,让警察队伍更加成为一支专业的预防犯罪,保障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队伍,成为一股相对独立、高效、高质量的力量。城市化的发展、移民的迅速增长、警察社会服务职能增多导致的职能混乱等因素推动了第二次警务革命的发生,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规范警察机构组织,改善警察工作环境;二是设置入警标准,增强警察素质,提高警察待遇,吸引市民参警;三是开创先河对警察进行正规训练;四是完善职务序列,加强对警察的管理。

第二次警务革命犯罪预防观的变化,加强了对犯罪个体的关注,犯罪预防观点从所有人都一样到区分不同的犯罪个体,认为预防犯罪第一步是要鉴别犯罪人。第二次警务革命的犯罪预防是为了应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状,是由司法预防到社会预防的过渡阶段,但也留下了种族主义歧视的隐患,例如黑种人不能当警察等。

  1. 第三次世界警务革命及其犯罪预防观

当美国社会从高速发展状态稳定下来后,各种更复杂、更尖锐的社会问题才凸显出来,虽然第二次警务革命带来了警察专业化改革,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棘手的问题,由此,第三次警务革命顺势而生。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发生了以警务现代化为标志的第三次警务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警察汽车巡逻逐渐普及,通讯器材现代化致使警务指挥现代化,信息的现代化致使情报分析处理更加准确高效,是当时世界警务最优的选择。第三次警务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继续增强科学技术的应用;二是加强了警察入职前的教育和培训;三是不断创新警务工作模式;四是培养警察文化,凝聚向心力,构建警察职业共同体;五是创立辅警制度。

第三次警务革命犯罪预防观,关注犯罪预防的社会视角。犯罪社会学兴起,带来了犯罪的社会预防。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和生活方式,通过改善社会状况,健全社区机构,加强教育,增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和就业机会,防止人们走上犯罪道路。但社会预防以改善社会状况为前提,其价值取向又常与快速发展经济等其他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冲突,社会预防项目的资金来源极为有限,故在社会预防受到普遍关注之时,犯罪持续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

  1. 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及其犯罪预防观

前三次警务革命沿着警察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警务发展似乎到了瓶颈期。通过反思前三次警务革命犯罪预防的不足之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出了社区警务概念。社区警务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及做法,具体做法要因地因时制宜。社区警务的原则包含:一是重新评估公共安全的责任主体;二是警察和社区共同决策,共担责任;三是建立新的警务效果评估体系;四是增进警察和社区成员的信任与理解;五是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改善生活质量的努力;六是灵活应对所有新兴问题;七是致力于寻求长期的主动方案,以处理产生社区问题的根本原因;八是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九是引入新的领导和管理风格;十是整合社区警务的参与者;十一是分散警察服务和管理;十二是将警察工作的中心由对个案的反应转移到对问题的解决上来;十三是加强对社区警务主体的技能培训。

第四次警务革命,社区警务使得更多的警力下沉到基层社区,有效强化了警察与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加强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建设,促进了深化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水平提升,也为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效提高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李世杰.善治视阈下的警务法治化建设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4:90-93.

[2]胡晓东.关于"警务模式"理论的研究综述[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6:65-68.

[3]程凯.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研究--以日、美社区警务为例[J].时代报告,2016,20: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