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护理观察

胡月

泸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省 泸州市 646000

摘要:目的:观察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中风患者12例,将其以随机排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接受西医治疗(西医组)、另外一组再结合以中医治疗(结合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运动功能恢复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结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西医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

关键词】中风病;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
引言

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为脑动脉狭窄,导致血流减少或中断,进而引发脑细胞死亡。其症状为口眼歪斜和失语等,疾病类型多样,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临床多通过西医疗法纠正病情,在中医药学的大力普及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其新型疗法。为确保临床疗效,多需要加用护理服务。本研究选取12例中风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以分析综合护理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中风患者12例,将其以随机排列表法分成两组:西医组、结合组,各有患者6例。西医组当中男、女组成比是4:2,年龄范围介于48~73岁、年龄均值60.7±5.1岁;结合组当中男、女组成比是5:1,年龄范围介于50~75岁、年龄均值61.2±5.2岁。入组患者均已剔除掉:①意识不清晰,②合并有脑创伤、脑肿瘤,③脏器功能不全,④造血系统疾病,⑤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研究比较数据组成差异不大(P>0.05)。

2.方法

(1)西医组

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血栓通静脉点滴,每天1次、每次0.4g,甘露醇(依据患者病情酌情使用剂量),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点滴,每天2次、每次30mg,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天1次、每次100mg。急性期患者根据患者发病时间选择溶栓药物治疗。发病两小时内的患者可选用阿替谱酶,六小时内的患者选择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身高及体重而定,溶栓后的治疗则同前常规的西医治疗。
(2)结合组
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再予以患者加入中医治疗方法:①中医药物口服,组方有:黄芪30g、赤芍12g、天冬10g、牛膝10g、川芎12g、当归10g、钩藤8g、桃仁12g、红花12g、玄参10g、牡蛎10g、川楝子8g、龟板10g、龙骨10g、地龙10g;加减组方:热像显著者加栀子10g、黄芩10g;阴虚亏虚者加生地黄10g、麦冬10g,风证显著者加石决明20g、天麻15g。以上方剂水煎煮,取汁,每天1剂,分成早、晚两次口服。持续治疗1个月。②针灸法:主穴选择百会、水沟与内关,辅以配穴为三阴交、气海、血海、太冲、太溪、极泉、委中与尺泽;上肢不遂者加肩髃、合谷、曲池穴;下肢不遂者加风市、环跳、足三里;便秘者另取天枢、支沟穴;尿失禁另辅以中极、关元穴。隔天施灸1次,以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时间1个月。
两组均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降血脂、抗凝、营养脑组织、降血糖等西医治疗和补阳还五汤等中医治疗。B组行常规护理,即监测病情,指导用药和心理护理等。A组行综合护理:①针灸:主穴为太冲穴、足三里与内关穴,配穴为:足下垂透刺胫前肌;口舌歪斜针刺地仓穴与下关穴;大小便失禁针刺肾俞穴、太溪穴与关元穴等。1个疗程为10d,连续2个疗程。②穴位贴敷治疗:在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第 1 组取穴为心俞、肾俞,第 2 组取穴为脾俞、肝俞。采用我院的院内制剂药物消肿活血散,参照比例均匀混合,加水调制成膏状,制成药饼,直径大小为 1.5 cm,厚度为 0.3 cm; 轮流贴敷2组穴位,药饼用胶布固定,每次8 h,每天1次。2 组疗程均为21 d。③中药塌渍: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药物与水温,制定疗程,而后进行塌渍护理。护理前应评估患者的皮肤敏感度,在其耐受力范围内调节水温。④肢体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活动关节、起坐、站立、步行等,以恢复身体健康。

3.评价内容

对比治疗后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缺损越重)、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恢复量表,分值越高、代表肢体功能越佳)、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值越高表示能力越强)评分差异。

4.统计检验

以结果P<0.05定义为有显著性差异,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行t检验,所有数据皆经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

  1. 结果

治疗后,结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西医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西医组(P<0.05),差异值显著性高。见表1。

表1比较治疗后两组各治疗指标评分(x±s,分)

小组分组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西医组

15.1±1.2

43.3±3.2

57.8±4.3

结合组

10.1±0.6

60.5±4.1

74.8±5.1

t

16.667

14.790

11.397

P

<0.05

<0.05

<0.05

    1. 讨论

    采用西医治疗中风,因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合并基础疾病多等因素影响,会导致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提出:中风是由心火、痰湿、血逆和气逆因素造成,治疗上应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为主。本研究中所用中药方剂,黄芪、当归、赤芍和川芎等药物组成皆具补气、补血、养血、行血之效,综合有调理气血、舒经通络和滋肝养肾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另外针灸方法的施治,选委中、极泉、足三里和三阴交等穴,能更进一步活血化瘀、滋肝养肾。

    中风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规范化与对症治疗后,可降低不良事件率。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该病的常见疗法,辅以综合护理可改善临床症状。针灸是缓解中风病症状的常规方法,其可刺激身体结构,经皮肤调节体内神经元,进而恢复生活能力。研究中通过辩证法进行针灸护理,可有效缓解中风病症状。药棒按摩是民间常用疗法,可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中药塌渍是利用不同药物结合渍疗与塌疗,起到除湿解毒或疏通祛风等作用,操作简单,且能够结合中医理论,发挥热力与药效的双重作用。肢体训练可改善身体机能,恢复其运动能力。
    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疗法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显著优势。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很大进展。中药内服方面,应用了多种方剂施以不同的辨证分型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外治方面,疗法多种多样,特色显著,拓宽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思路。临床应多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病情转归与辨证证型、客观化指征间的相关研究,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科学,深入研究中医药及外治的作用机制,使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具体化,更好地发掘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
    结束语

    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治疗中风,提示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顺治,贾春华.基于中西医对比的中医中风内风说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1(4):614-617.

    [2]朝浩,尹晓新,冯海松,等.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SOD活性、神经功能及疗效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260-262.

    [3]库兰丹·木普提,甄晓敏,张云云,等.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746-748.
    [4]王国香,田婷,陈爱娣,等.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在老年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并发便秘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