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中的翘楚——核磁共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影像检查中的翘楚——核磁共振

潘银辉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100


诸多情况下,人们将核磁共振成像误解为核素中的“核”,对机体呈现放射性损伤。实则不然,“核”为原子核,对机体无任何影响。该项检查方式,是以人体内水(含量约为65%以上)为依据,通过各组织内水含量的不同,施行检查,再联合氢质子信号分布状况,绘制对应的强磁场、射频波图像,以此对机体各部位器官、脏器结构影像予以诊断。

  1. 核磁共振检查疾病的类别

①神经系统病变。常见脑血管病变、脑血管畸形、脑先天性畸形和脑外伤、脑肿瘤及脑炎症等。②腹部脏器。常见肝肾脾胰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腹腔或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等。③前列腺。常见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等,核磁共振检查的优势明显优于其他检查项目。④乳腺病变。是以直观展现乳腺内部结构为导向,鉴别其是否存在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等诸多病症。⑤子宫和卵巢病变。常见于良性肿瘤鉴别诊断。⑥骨关节。常见软骨、韧带和半月板、滑膜及滑膜囊、骨髓等部位病变。⑦心血管系统。多见于心脏病、心包积液和心肌病、心包肿瘤、内膜片剥离等疾病鉴别工作。⑧全身软组织病变。如神经、血管和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肿瘤、炎性病变和感染等、均可借助核磁共振施行定位且定性诊断。

  1. 核磁共振检查的护理措施

  1. 检查前接诊。接诊过程中,应详细核对患者各项信息,如姓名、性别和年龄、检查部位;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病史信息,满足检查要求。依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调整最为科学的检查顺序,例如:若未突发血栓患者,若需施行溶栓治疗应预先安排检查;小儿也应优先检查;若为腹部检查患者,可在检查前禁食6h;若为胸部和腹部检查,可在检查前指导患者正确屏气,约为15-20s/次;若为盆腔检查,应要求患者憋尿,待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下予以检查。在此过程中,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患者予以沟通,为其留下良好印象,保证检查工作的顺利施行。

  2. 心理护理。由于诸多患者不认识或不熟悉核磁共振成像,特别是在幽闭恐惧症、心理问题等患者中,往往会面临恐惧、压抑及焦虑等情绪。若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应向患者明确核磁共振检查目的、注意事项和预期时间,再依据患者年龄、病情进展和文化程度、心理活动等诸多因素,施行有效的情绪疏导,使之能够对核磁共振检查予以正确认识,减轻自身负面情绪,提高检查配合度。

  3. 检查前取下金属物。正常情况下,核磁共振检查是在强磁场环境下完成的,对磁易感性物质均具有吸引力,若患者体内含有该类物质,必将会出现结构移动、功能消失等状况,个别情况下还会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即在核磁共振检查前,应彻底去除各类金属物品,如手机、钥匙和耳环、信用卡、义眼等,若患者体内存在心脏起搏器、金属支架,应杜绝使用该项检查方式。

  4. 预防听力损伤。和其他检查方式相比,核磁共振检查噪音相对较大,部分患者会因恐惧难以忍受该噪音。即可在检查前,要求患者佩戴耳塞,逐步转移其注意力,还应向患者说明噪音是检查期间正常现象,切勿惊慌。

  5. 预防灼伤。扫描期间要求患者皮肤组织禁止和磁体洞壁、导管予以接触,预防灼伤;双手禁止交叉放置,也应杜绝和其他部位予以接触,以免出现外周神经刺激症状。

  6. 增强护理。若要更好对病变予以确诊、排除,可施行有效的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正常情况下,应选择粗直、弹性较佳的静脉血管施行药物注射,再联合检查部位的不同,对静脉穿刺部位予以科学把控。若为头部、躯干等部位检查,可选择肘静脉;若为腹部检查,可为头静脉;若为下肢检查,可为足背静脉。但在各项操作中,均应保证动作娴熟、准确,确保穿刺成功率;给药期间还应详细探查患者各指标反应,若存在恶心呕吐、心悸等状况,应停止注射或使用10mg地塞米松。

  7. 密切评估增强用药后反应。①造影剂不良反应。核磁共振造影剂具有安全性的特点,但也会出现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头痛及全身冷热感等状况。正常情况下,该种症状表现较轻,可自行恢复,总毒副反应低于0.2%,极个别患者会出现过敏样反应、肺水肿和喉头水肿、脏器组织永久性损伤等状况。即在增强扫描期间,应全方位把控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除基本心电、血压指标测定外,还应及时和患者做好沟通交流,及时把控患者是否存在躯体不适感。②镇静剂不良反应。多是由镇静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咳痰无力、呼吸道阻塞等状况,好发于体虚病弱老年群体、幼儿群体,即在检查过程中应详细评估患者是否表现为血氧低下、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状况,一旦面临上述症状应暂停检查,且合理吸氧,预防呼吸道堵塞,特殊情况下还可采取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1. 核磁共振检查中特殊群体的护理

3.1 儿童群体

针对首次施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儿,会自身恐惧、紧张等情绪,特别是在处于陌生、狭窄空间内,于射频噪声的影响,导致患儿过渡恐惧,不利于检查工作的顺利施行。在此过程中,可依据患儿年龄段的不同,可采取对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为:

  1. <3岁患儿。该部分儿童思维方式处于感知动作的层面,难以自主完成预期检查,护士可主动对患儿予以安抚,以亲人的角度,增强患儿安全感及信任感,再联合镇静药方,完成既定检查。

  2. 4-6岁患儿。还可称为学龄前患儿,由于对言语理解能力,使之对父母依赖度明显增强,可借助较为亲切或童稚的语言文字,向患儿阐述核磁共振检查各项流程,且要求家属陪伴,提高检查配合度。

  3. 7-14岁患儿。由于该部分患儿理解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佳,极易出现情绪化现象,应以“交朋友”的方式,详细评估患儿心理状况,再明确恐惧诱因的同时施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在此过程中,可详细评估患儿是否存在躯体不适感,针对患儿合作行为应表扬、鼓励,提高其检查信心。

3.2 老年群体

和青壮年群体相比,老年群体患有各类躯体病症,且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滋生紧张、焦虑或恐惧等状况,不仅会加重原发病,还会增加检查难度。即在患者接诊过程中,应保证态度温和、语言热情及着装整齐,依据患者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对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优势予以阐述,还应要求患者制动,若存在喘息、咳嗽及吞咽等现象,均会对MRI成像造成影响。另外,检查前应指导患者准确阅读核磁共振申请单,明确是否存在体内置入物,以免引起部分置入物失灵,但若为非铁磁性材料,可正常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