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父母心,立德促发展——浅析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师者父母心 ,立德促发展——浅析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李幼芳

五华县第一小学 广东 五华 514400

摘要:基于我国教育领域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推行的趋势背景,可知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班级教育管理的内涵入手,结合相关理论详细分析了当前小学阶段主要存在的工作问题和缺陷,从而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举措,以期能够通过小学班级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小学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具备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阶段;班级教育;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由于持续受到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刻板,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联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学阶段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在长期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问题缺陷。例如,教师在教书育人时仅注重灌输学生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德、劳、美、体等方面综合性素养的培育;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无法开展有效协作等,都对小学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了消极影响。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有明确针对性和良好效果性的班级教育管理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教师在针对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应当有意识的侧重于班集体的建设与机体内凝聚力的提升,进而通过采取多样化且富有特色性的集体教育活动,以实现班级在学生群体中集体教育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1 班级教育管理的内涵

1.1 班级教育管理概念

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概念是研究小学班级教育管理有效性策略的重要性基础。在当前教育领域中,班级教育与管理概念尚未确立一个权威且完整的学术定义。从本质上来说,班级教育管理是教学工作者获取教学目标的一项手段,但立足教育角度分析,班级管理工作自身就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依据笔者教育经验分析,班级教育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依据特定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发展规划,认知水平实际所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班级活动,已达成班级组织的预定发展目标的一种工作。

1.2 班级教育管理意义

班级是教育院校针对学生开展教育与管理的基层单位,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力落实与具体实践的重要性途径。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学校所有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开展的载体和源头。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成效高低与优劣,都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效果以及日常生活都产生着深远且直观的影响。所以,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尤为必要。

1.3 班级教育管理方法

创设融洽学习环境。班级气氛是班级环境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行为具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融洽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推动小学生在处于优质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前提下,更加具备班级生活的参与兴趣。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相处关系的营造,互相理解的真挚情感的形成以及彼此信任的真诚友谊的存在,有助于教师在言谈举止,思想品德等方面更为直接地向学生发挥榜样力量并形成影响。教师在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所给予学生的热情关怀与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能够推动学生更为真诚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小学教师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将每位学生都放置于工作助手地位,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班级中的一份子,也是自身班级对外的代表。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参与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彰显,有助于班级内部凝聚力的增强,进而为教师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减轻阻碍。

2 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问题缺陷

2.1 教师缺少班级教育管理理论支撑

在当前小学教育开展形势下,相关教师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基础与支撑框架,更多的是其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而并非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引导。另一方面,尽管具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持续不断地入职于教育行业,且已具备了相当水准的班级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但其却很少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更多的是通过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完成工作。

2.2 教师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客观规律

部分教师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常会仅依据教师自身意志完成对于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和发展方向引导,而违背了小学生在当前年龄阶段正确的身心发展规律。此类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客观规律教学举措的长期运用,不仅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甚至会激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适得其反。

2.3 学生集体观念意识普遍存在缺失

尽管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提倡发扬学生个性,弘扬学生特长,但部分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应用时却无法采取辩证的态度看待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培育,导致学生由于片面强调个性张扬,造成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缺失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的独生子女情况同样也是导致学生个体意识强烈而集体意识下降,从而阻碍班级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3 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3.1 构建多元管理体系,优化教育管理方式

班级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刻板自始至终都是小学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典型缺陷。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时,相关教师普遍由于自身教学理念束缚和管理知识缺失,而普遍采取常规管理与平衡管理的工作开展模式,其这样做不但会导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凸显,也会促使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因此,小学教师首先应当积极做到管理方式的丰富与创新,显现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及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目标管理与民主管理模式的融入,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献言献策,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及观点的前提下完成班规班纪制定活动的组织,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班集体的归属感与信赖感,进而为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创设公正平等的良好氛围,强化教师自身的班级教育与管理水平。

3.2 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帮助树立学生榜样

教师在参与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其所做出的言行举止与传达出的思想看法,都会针对学生形成相应影响,甚至为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和人生观念确立产生作用。所以,小学教师有必要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时,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和不断的教学实践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道德修养与教学能力,进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最终通过榜样力量的发挥,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指明方向。

3.3 探索学生内心世界,注重学生心理教育

作为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学生群体内由于个体之间较大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开展必定面临不同挑战。因此,教师应当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秉持生本理念,细致观察学生群体内特定个体的思想行为,并通过融洽的沟通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借助针对性教学手段的运用完成对于学生在心理层面的健康教育,推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成效实现提升。

例如,教师在面向学生群体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应当积极转变自身刻板观念,将自身的心理地位放置于与学生同等水平上,不因学生差异化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而进行区别对待,从而通过爱心感化的方式减轻学生在日常学习及接受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抵触心理,推动其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并实现成长。

由此可知,小学阶段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具有着多种多样的实践路径,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注意的是自身教育观念的正确性转变与现代管理意识的高质量具备,进而通过针对性教育管理举措的有效运用,实现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辅助班级教育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与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范宁.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探究[J].家长,2020(15):57+59.

[2]任振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对策探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1):212-213.

[3]韦豪将,郭利群.浅谈农村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实践体会[J].小学教学参考,2020(06):91-92.

[4]赵英.师者父母心,立德促发展——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智慧,2019(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