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1

谈谈我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识

张希凤

山东省安丘市新安街道新安学校

教学评一致性,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导我们下步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包括三部分:

教——教师的教;

学——学生的学;

评——课堂评价。

首先说一下“教”。

教研室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

第一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第三步,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

第四步,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

第五步,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

“教”的环节中,重点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要围绕课程标准来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各科老师认真研读现行最新的学科课程标准,并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本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分化到你所教的这本书的每一个单元,再将它细化到每一节课。所以,我们每个教研组长,都要带领本组老师学习课程标准,并带领同教研组老师们研讨,将课程标准具体分化到每个年级,每册书,每个单元,每一课。

课程标准里目标很多,每堂课可以只完成一两个任务。比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可以把单元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言,而具体到每课可以不同,如朱自清的《春》可以侧重从比喻的角度赏析语言,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可以从拟人的角度。

学习目标必须清晰、明确。

确定好了学习目标,老师就要思考:我怎么达成学习目标?分几步?先学什么,再学什么?这样教师接下来就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设计学生活动,围绕学习目标来规划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达标测评、布置作业。

再说说“学”。

学,是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中和课堂上要本着“先学——再评——后教”的顺序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下面具体说一下学习过程。

先学,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检查预习的环节)、课上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先学”这个步骤,要注意设计上自学检测于反馈这个环节。

即:你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掌握了?

这就是所说的“评”的一部分。

后教,指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的环节。

教后要有“达标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你怎么知道你这节课教的内容学生掌握了?目标的达成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所以,达标测评是课堂评价的一部分。

最后说说“评”。

对于这个“评”,我的理解是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评价学生;二是听课者怎样评价老师的这堂课。

对于怎样评价学生(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这一点下一步也需要在备课中和教学中加以体现。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评价学生?这个方式是多样的、不拘一格的。可以分数评价、等级评价、星级评价。可以是老师评价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评价,或小组捆绑式评价。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评价,不能只体现在达标测评环节,它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

总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特别强调的是:

1.学段、学期(教材)、单元、课时的一致性;

2.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

3.学习目标、课内探究、达标检测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它引导我们由关注课堂上你教了多少知识和方法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哪些学生学会了,哪些学生掌握了一部分。即更多地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注重课堂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先学、后评、再教。

先学:检查预习,课中自学,小组自学

后评:教师对学生先学的成果进行评价。

再教:根据对学生“先学”的评价结果来决定“教”还是“不教”。课堂问题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逐步训练培养学生深层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