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堡寨式聚落研究——以砥洎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9
/ 2

晋东南堡寨式聚落研究——以砥洎城为例

韩晨阳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晋东南一带与中原接壤,历史上战乱不断,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驱使下,防御意识一直是影响聚落的整体形态与空间布局的主导思想,具体表现为血缘性、内向性、自给性、封闭性。砥洎城,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沁河流域“洎水”一段,具有多层次的防御系统,从物质上的多道防御工事、生活保障设施到精神上的宗教信仰、家族文化,遇到流寇骚扰,关闭城门切断对外交通,内部系统自成一体,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是我国防御性家族聚落营建的典范,具有复杂性系统特征。

关键词:堡寨式聚落;砥洎城

引言:出于抵御外界侵扰的需要,安全防御系统成为砥洎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然适应性以及生态功能性,不仅满足生活需要,也是宗族社会伦理秩序的体现,聚落的演化以外围防御系统城墙为边界,内向型发展,自发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具备自组织的特点。

  1. 整体特征

1.1居险设防因地制宜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子系统,聚落作为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而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意识到,想要发展就必须顺应客观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

对于传统聚落选址而言,最大化的利用山势、水流等天然屏障能够很大程度上强化自身防御性能[1]。砥洎城位于沁河中一块巨大的磐石之上,磐石为城墙的建造提供了坚实的根基,较高的地势又便于瞭望远方敌情,湍急的沁河成为了天然的屏障,有效地发挥了地理优势。

在聚落的建设过程中就近利用自然资源,此外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冶铁技术发达,城墙在建造时加入了铁片坩埚,极大地强化了坚固性,砂石筑成的高大城墙在沁河汛期起到堤坝作用防止洪水的侵袭,充分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特性,发挥防御系统效果。

1.2经济节约一物多用

防御性聚落的建设过程会消耗巨额资源,节约资源在兵荒马乱生产力欠发达的封建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砥洎城建造时在保证防御效果的前提下,经济节约意识主要体现在废物回收、一物多用两个方面。

砥洎城城墙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城墙由石灰石,卵石修建而成,再以石灰掺入铁渣调浆砌缝坚固异常,内层城墙采用坩埚砌筑。山西冶铁业发达,村民们把使用后废弃的坩埚收集起来,修建城墙,减少了青砖的消耗同时中空的坩埚还能降低墙体本身重量,城墙内侧排排坩埚虚实交替,富有韵律之美,是经济性与美观性的巧妙结合。城墙上设有两米左右宽的通道,可环城巡视[2],城门楼上视野开阔,顶层设有铁钟,供日常报时之用,如发现外敌来犯可向全城预警。

1.3短时隔绝生态独立

聚落除了要依靠险要地形进行防御,更不能忽略内部居民的生活供给,其中水是重要的因素,聚落的水有三个用途:一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如人畜饮用,灌溉农田,冶炼金属等;二是通过河流进行运输,古时交通工具落后,依靠水路进行人员往来,运输货物极为方便;三是灭火,我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易燃,遇到雷电灾害或敌人的火攻时方便的水源可以及时进行扑救。砥洎城三面环水,城北设置水门,城内又修有三口水井满足了居民在战时封闭条件下的需求。

为了预防敌人的突袭,聚落需要时刻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砥洎城大部分民居内部都负责储藏粮食的空间,城内建筑密集但也留有少量空地可以进行种植,做好准备应对敌人的长期包围。此外城内除了磨盘等生活设施俱全外,还建有庙宇、花园、楼阁等,再加上青山环抱,碧水东流,在长期紧张的生死存亡斗争中给人们提供身体上的舒适和心灵上的慰藉,实现内部生态微循环。

  1. 内部结构

砥洎城久攻不破,巧妙的利用资源,内部出色的防御结构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砥洎城的内部防御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防御,即内部错综复杂的街巷,既独立又连通的民居单元,以及各种类型的守卫系统;二是精神防御,对外狭窄幽邃氛围的营造使敌人望而却步,对内宗教信仰、家族礼教给予居民心灵上的慰藉,使他(她)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等。两个层面多套系统,互相穿插结合,相辅相成。

2.1物质防御

对于防御性的聚落而言,防御功能不仅体现在外围的城墙炮台上,还体现在聚落内部的空间划分上。街巷错综复杂,变化诡奇,路口多为“丁”字型,局部还设有死胡同,有进无出,由于城内的建筑密集,院墙高耸,使得巷道显得狭窄幽闭,起到防御的作用。

砥洎城内以家庭为单位的院落也属于独立的防御单元,具体表现为面对巷道的封闭性和邻里之间的连通性。院落外墙坚固而高耸,难以翻越,靠近巷道的一侧,很少开窗,或只开小窗。有的居民把厦房修得很高,起到“放哨”的作用。

2.2精神防御

在防御性聚落人们所抵御的不单单是外界敌人直接的侵害,还需要在思想上武装自己,防止由内而起的秩序破裂。这主要体现在维系内部团结的家族观念,以及寻求心灵安慰的宗教信仰。

传统聚落一般由血缘关系聚居而成,宗族是支撑整个聚落的结构基础,以宗法礼制作约束,宗族文化为枢纽,集整合资源、协调分工、技艺传承等功能于一体。从协同系统理论的角度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似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聚落内部礼制规范的建立使得每个人所处的家族地位不同,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减少局部竞争造成的内耗。在宗族中一般会推选年高德邵的一人作为族长,掌管家务,处理纠纷,教化后辈,同时以宗法权约束族人的行为,遵守家族秩序,礼制规范,团结在族长周围,共同抵御外敌。

  1. 在时空中的演变

3.1混沌到有序

砥洎城城址原为小型混乱居住的村寨,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军起义,崇祯十年活跃于沁河流域,时任大兴知县的杨朴为躲避扰乱,携家族在城西北购得土地,在原有聚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修筑城墙,保留部分原有的黑龙庙等建筑,并对城墙走向、街巷空间布局、民居院落的出入口等进行重新规划。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9年)建成,杨朴之子杨载简设立的“山城一览”石刻即是当时规划的格局。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位于城的东部与北部的民居比较整齐规范,而城的西南区域则相对混乱,以此推断这部分可能是保留的民居。

3.2简单到复杂

在聚落建成的次年,杨朴因病去世,杨氏家族接连不幸,最终迁出,交予张氏家族接管。张氏家族沿用了原有的规划与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经营完善,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在城东北滨水一侧扩建瓮城,瓮城平面呈月牙形,城墙比主城墙低约15m,与主城之间由通道相连,面向沁水的一侧开启一扇“水门”,外敌入侵时可乘船撤离。砥洎城在后人不断的完善之下防御体系日渐成熟,匪盗久攻不破,历经300余年,城内张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清代大学者张敦仁等。

3.3繁荣到衰落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城内宗族秩序瓦解,砥洎城日渐萧条,1941年八路军曾经把这里当做战斗堡垒,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之中屹立不倒。七十年代水工程的修建导致沁河改道,使得砥洎城附近河流干涸,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关帝庙、文昌阁等宗祠庙宇被洗劫一空,它们的过去逐渐被人们遗忘,有的残破倒塌,有的被村民侵占改造成自家厨房或猪圈,居民为了进出方便在城墙上掏出一个个小门。改革开放后,一批贴着耀眼的白磁砖的现代化住宅在推倒后的明代民居上拔地而起,好在当地政府及时出面制止,颁布政策严禁在城内拆改建筑,并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恢复外围生态环境,这才使得砥洎城留存下来。

纵观历史,砥洎城的形成与发展,再到衰落,主要由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即外部的战乱与匪患,内部家族秩序的更替与瓦解。

参考文献

[1]张洁.砥洎城研究三题[J].文物世界,2012(05):36-39+35.

[2]高平. 竞技运动双核结构特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