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

虞璇

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市 710000

【摘  要】当前,人们正面临着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出现这一问题的主因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采量逐步增加,而随着开发工作的推进,人们往往会忽视地质环境受损情况。地质灾害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危害,甚至导致人员伤亡。所以该现象需要得到高度关注,人们要提高对地质环境利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将二者整合起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灾害防治体系。
  【关键词】地质环境利用;地质灾害;防治
  在国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基于自然界客观规律进行了自然改造,助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遇到地质灾害问题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有助于助推生态文明事业的长效发展,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提高对地质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加大利用力度,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还能够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着重对地质环境利用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未来地质工作的长效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1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述
1.1地质环境
  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所研究的地质环境指的是生态体系当中由非生物部分物质所构成的一个环境系统。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地质环境是岩石风化的产物[1]。众所周知,地球处在持续性的发展与演化当中,那么地质环境也是持续变化的。由此观之,地质环境的形成与地球演化存在着直接关联。在生态环境内部作用之下,遵守能量守恒原则,形成了如今存在稳中求变特点的地质环境。所以对地质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把握地质运动的具体规律,剖析具体地点有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好提前准备,有助于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1.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球在演化的整个历程当中,因为发生不同类型的地质作用而带来的灾害地质事件。从分布上看,地质灾害具备空间规律性特征,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是人类和自然活动带来的综合结果。一般而言,自然地质固定结构、板块运动、不合理开垦等均会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发展的问题,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备一定的不可抗力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与实际治理都是非常困难的,一旦出现地质灾害,将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所以现如今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问题,但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仍然有限,现阶段还无法准确预测地质灾害。面对这一情况,只能竭尽所能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考察地质环境,做好对考察数据的综合研究,掌握自然运动的实力性特征有助于估计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为防范工作提供必要依据。当前,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别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等[2]。

2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类型
 2.1泥石流
  在目前的环境地质灾害中,泥石流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灾害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突发性,并且发生比较快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会冲出大量泥沙以及石块,在较宽阔的堆积区域内会不断漫流堆积,其属于洪流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山区沟谷中出现,一般都是由于冰雹、暴雨及融水等因素激发而得以形成。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而言,其对于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产生毁灭性灾害。目前,我国仍有很多泥石流沟存在,在这些区域内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并且规模也比较大,所产生的危害比较严重,泥石流发生的直接诱因就是人们不合理开发。所以,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重视,以避免环境地质灾害产生不利影响。
  2.2地面沉降
  对于地面沉降这一环境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持续周期相对而言比较长,成因比较复杂,发展比较缓慢,所产生的影响范围比较广,防治也比较困难。人们在开采地下资源过程中,如果超量开采或者有不利自然因素存在,则会导致地表土体压缩,地面标高会出现大面积降低情况,从而导致地面沉降问题发生。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均有所降低,由于未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补充,且各种采矿活动及地壳变化的影响等,均会导致出现地面沉降情况。
 2.3地震
  地震产生后影响范围较大,容易形成社会事件,萁灾害是地震作用于人类社会形成的。地震的作用过程来自于地球内部应力调整、平衡过程,我国地处三大板块交汇区域,地带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多数活动分布在地壳内部不稳定断裂破碎地带和大陆与大洋板块接触处。当前,我国不少区域处于地震多发区和强震出现概率较高的地区。
 3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3.1完善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
  借助行政和社会力量完善环境地质灾害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对于重大环境地质灾害形成的典型环境地质进行研究,努力确定其内在机理、成因模式,并建立现代化的环境地质灾害风险划分规则和系统。对环境地质灾害区域进行风险划分,通过先进手段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落实各项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并及时更新各类监测、预警、防治上的标准,建立有效的模拟仿真、应急响应研究体系。针对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进程,改变战略层面的被动,积极主动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树立主动防治的意识,为区域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规划提供良好的环境地质服务内容,采取各类宣传教育措施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建立政府级别的环境地质管理体系,实现对环境地质因素的最大化利用,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问题的严重性。


  3.2合理实行环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开展中,科学合理地实行防治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在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可提供有利指导,因而有效制定环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且不断进行完善十分必要,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对于环境最大承载能力需充分考虑。对于地质环境而言,其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种,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利用的基础上,可实现当地经济及相关行业的有效发展,然而,由于这种资源比较有限,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评估环境最大承载能力,在此前提下台理进行开发及开采,避免由于不合理开采而引起地质灾害。其次,对于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的地质灾害而言,应当以预防为主,同时需要与治理及避让进行有效结合,对于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环境地质灾害而言,应当在遵循“谁引起,谁治理”的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合理规划。对于自然因素而引起的自然灾害而言,由于无法准确进行预估,在制定防治规划过程中需要将这一方面作为重点,以发生灾害后有关避让措施及相关治理方式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利用,从而使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程度保證。
  4结语
  环境地质灾害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类自然灾害,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危害,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严重威胁,因而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也就十分必要。为能够使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通过分析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全面分析其危害性,提高其预警和防治水平,尽可能减少环境地质灾害产生的危害,减少或避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清楚认识环境地质灾害现状,选择掌握相关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环境地质灾害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保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05):255-256.
  [2]张国华.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J].居舍,2019(14):187+172.
  [3]倪涛.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4):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