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人才的岗位面向和培养定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机械类人才的岗位面向和培养定位研究

李娜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050061

摘要:对于机械类人才而言,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能够明确岗位定位,这样才能够在培养上更加具有针对性,满足我国社会对于机械类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文就先了解机械类人才的培养现状,然后说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定位目标,最后说明机械类人才培养策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类人才;岗位面向;培养定位;研究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提升,那么机械类人才在培养上就应该能够满足时代发展,要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就应该能够先明确机械类人才的岗位情况,确保培养定位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机械类人才的专业水平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一、机械类人才的培养现状

  1. 培养理念较差

在培养机械类人才过程中,缺少应用型培养理念。针对机械类人才所在领域和岗位上,可以将其划分为是应用型人才。在这一理念下,机械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应该能够满足要求[1]。但是,从实际的机械类人才中能够看出,机械类人才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准确,但是却并没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当前机械类人才岗位上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就很大程度上影响机械行业的稳定发展。

  1. 培养方面存在偏差

对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而言,应该能够要充分了解机械行业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运营规律,只有在明确这些方面后,再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才能够保证机械类人才在完成学习后,能够满足相应岗位需求[2]。当前,机械类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各类职业院校的重要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应该能够明确机械类人才的岗位面向,根据岗位情况来制定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1. 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在进行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直接决定着培养效果。从整体上来分析,培养模式要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发展要求,而且在培养上也更加要能够与自身的专业情况相吻合。但是,当前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落实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针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更加需要积极研究,满足岗位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二、机械类人才的培养定位目标

当前,我国针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重视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线设计、制造等等方面的人才[3]。面向新时代下社会对于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人文水、机电工程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有效的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更好的培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机械行业的一线人才,从事产品制造、设计、技术运用等等方面。

三、机械类人才培养策略

  1. 建立合适人才培养体系

将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我国当前的实际教育发展中,在制定相应培养方案过程中,更加应该重视的是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能够加强创新教育,在制定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要结合理论实际,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从而确保机械类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高机械类人才就业率。

  1.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来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于机械类人才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校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由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等等多个环节所组成[4]。在这其中企业实习就是深入到企业中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学校要重视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确保能够为机械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成立项目的方法,让学校和企业能够实现深度合作,保证双方都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机械类人才。在学生毕业后,还应该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并且以评价为基础来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案,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

  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在培养学生能力过程中,应该能够根据机械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来对其课程进行优化,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以核心课程作为基础,根据机械类人才的能力需求,优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为了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设计课程上就应该能够先保证学生的基础稳定。通过利用思政计算机等等相应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后续的进一步学生打下良好基础[5]。其次,要能够扩展教学内容。将电子、信息、管理等内容进行结合,按照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相应的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应该在这其中增加机械设计、制造、模具制造和一体化等多个专业来让学生选择,在保证学生未来就业明确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知识。最后,注重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人文素质等等方面的能力。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点,应该在优化过程中将基础、专业知识等等多个方面进行结合,保证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合理性,积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也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在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需要能够培养学生技能、实践等多个方面的能力。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应该能够和机械电子、设计制造等等内容进行结合。实践教学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基本技能。这一内容包括工程制图、力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等,让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理论素养

[6]。第二,专业技能。其中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电子电工等等课程,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写形成基本实践能力。第三,工程实践。这一内容包括CAD、制造技术等等应用,让学生能够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第四,创新设计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科技、机械设计等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五,职业资格认证模块。根据我国当前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各类培训,以此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这五个部分,就能够让学生掌握较为理想的机械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更好的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等技术,已经深入到企业当中,所以就应该利用CAD等技术来对机械类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来进行设计和制造,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培养机械类人才过程中,要能够先了解岗位情况,明确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培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还应该能够改革教学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新尝试,推动机械专业教学的更好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机械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鸣宇,张宏友.谈供给侧下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项目制教学——以轴承集群为例的特色专业培养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1):31-34.

[2]邱显焱,李光,汤迎红,吴吉平,廖翠姣.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21):242-243.

[3]张广新.关于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系统性培养的探索[J].中国培训,2020(11):29-30.

[4]钱袁萍.产教融合培养机械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模式探讨——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8):108+76.

[5]赵则祥,赵惠英,任东旭,李彬,席建普.机械类专业工程能力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20(10):64-67.

[6]张玉良,周兆忠,江海兵.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多元融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9):24-28+32.

作者简介:李娜,1979.11,女,汉,河北邯郸,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机电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