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3

利拉鲁肽用于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冯利平 朱锐

岳池县人民医院 四川 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探讨利拉鲁肽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采用随机分组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使用二甲双胍+利拉鲁肽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和体质量,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体质量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观察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利拉鲁肽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利拉鲁肽;肥胖患者;2型糖尿病;

5fdff9a7aafdf_html_521a17e51c717b7b.gif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larutide on obesit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treatment observ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al metformin + acarbos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metformin + lialulutid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body mas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s well as the total clinical efficiency.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glucose and body mass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sting blood glucose, 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and body mass index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In 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larutide is definite and has the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Liraglutide; Obese Patients; Type 2 Diabetes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疾病,治疗难度大尤其是肥胖患者。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控制为主。以往主要给予患者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等口服药,作用有限,难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有关研究表明,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注射利拉鲁肽后,可有效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探讨利拉鲁肽对患者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中进行分组,经诊断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1],临床相关资料完整,未患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BMI>25,无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分组后设置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5.1±2.3)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4±1.2)年;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年龄均值(65.2±2.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3±1.3)年,统计分析两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使用二甲双胍(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g*20片)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口服,从初始剂量为0.5g,2次/d,随餐服用,每周增加0.5g,最高剂量为2g,分两次服用。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生产厂家: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02;规格:50mg*30s)治疗,用法:口服。用量:初始剂量为1片/次,3次/d,后期根据患者病情增加用量,2片/次,3次/d。

观察组:使用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生产厂家: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37;规格:3ml:18mg)进行治疗,用法用量:经皮下注射0.6mg/次,1次/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FC)、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体质量(BMI)几项指标水平。

1.4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血糖和体质量进行判断[2],显效:血糖水平和体质量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血糖水平有效改善,体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与上述标准不符,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各项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两组FBG、2hFC指标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和体质量比较(5fdff9a7aafdf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s

组别

例数

FBG(mmol/l)

2hFC(mmol/l)

HbAlc(%)

观察组(n=43)

治疗前

9.36±1.44

13.70±1.64

9.73±0.87

治疗后

5.54±1.02*#

5.98±1.02*#

6.13±0.78*

对照组(n=43)

治疗前

9.35±1.50

13.65±1.51

9.72±0.91

治疗后

7.59±1.06*

9.29±1.26*

7.12±1.06*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体质量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为(35.26±2.37),治疗后为(23.15±1.21),降低(12.11±1.16),对照组治疗前为(35.18±2.26),治疗后为(29.64±1.97),降低(5.54±1.29),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3.72%),两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3

22(51.16)

20(46.51)

1(2.33)

42(97.67)*

对照组

43

19(44.19)

17(39.53)

7(16.28)

36(83.7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中,主要以药物控制方式为主,常用药物有多种,针对体型肥胖患者,口服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是较为常用的降糖减重方案。有关研究认为,利拉鲁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和人GLP-1具有97%序列同源性,而GLP-1属于内源性肠促胰岛素激素,在胰腺β细胞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分泌胰岛素方面作用效果明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保护β细胞功能,减少肝糖原输出,故降糖效果好,且低血糖风险低;在减重方面,利拉鲁肽分子量小,易穿透血脑屏障,对食欲有更好的抑制效果,增加饱腹感,同时使用利拉鲁肽后可延长患者胃排空时间,以此减轻饥饿感、减少能量摄入量,从而降低体重和体脂量,提升对患者病情控制和体质量改善效果

[3]

本次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各项血糖水平指标和患者体质量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且两组FBG、2hFC和BMI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二甲双胍配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更有效提升对患者体质量和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促使患者病情改善。

【参考文献】

[1]贾伟平,陆菊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编写说明[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2-3.

[2]张建伟.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014(006):53.

[3]孙晓方,王越,赵文娟,等.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