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1
/ 2

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李焕玲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52400

摘要:通过《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课题的研究,了解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具体的实现路径,通过重点分析和微观研究来探索出全新的教育思路和改革方向。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路径研究

  1. 引言

在国家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实现了进一步的调整。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速度极快,但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比较严峻,人才短缺问题持续加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在培养人才时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确保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有效的缓解目前的就业问题,不断提升社会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中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非常关键,学校需要注重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充分体现大学的人才培养作用以及社会服务价值。

  1.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在对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问题进行分析时,学者提出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相关理念及要求。呼吁中职学校主动地寻求与外界之间的互动,确保企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另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校企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产教融合,转变传统以中职学校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也可以发表自身的意见,明确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对口性和有效性,整体的人才队伍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国务院国务院在2014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决定,并且明确了全新的发展思路。要求中职学校以特色办学产业融合为重点,合理规划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之间的完美契合。产教融合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严格按照合格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站在生产和就业两个角度。通过双方资源的深度融合来更好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

  1. 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互惠互利。但是,目前的融合现状不够理想。首先,企业的合作动机还有待提升。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较少,难以真正的实现双方互惠互利。有一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案,忽略了与学校的共同合作以及校企合作平台的开发,整体的开发进度较慢。另外,学校也没有获得充足的合作单位,合作机会较少。学生参与实习的能动性不足,这一点难以真正的让学生、企业和学校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收获。

其次,目前的校企合作工作停留于表面。无法落到实处,难以实现校际合作与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完美融合。有的中职学校会主动邀请企业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者是让学生主动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和观察。这些做法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以及人才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很少有学生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

最后,学校目前所设置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学生难以真正的掌握与个人岗位需求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往往不知道怎么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工作和实践中的问题。

  1. 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分析

  1. 加强深入沟通与联系

校企合作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中职学校需要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深入沟通来了解各自的真实需求。如果站在营销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学校需要将用人单位看作为自己的顾客,为其提供服务。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确保整个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落实。但是,有的中职学校还没有利用自身的优势,因此无法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针对这一困惑,学校需要以知识培养为重点。关注课程培养工作的改革,主动与企业界人士保持密切交流,提供学历教育的服务。另外,学校还可以主动组建一批优质的中职学校教师,保障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直接在企业中进行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这种发展模式以及合作理念能够确保中职学校获得用人单位的信赖,提升自身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1. 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

学校需要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就业岗位的有效分析为依据,积极构建不同的胜任模型。其中,营销理论的分析能够为中职学校提供更多的灵感。任何组织无法满足顾客的全部需求,学校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市场的简单细分来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实现准确定位,在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间之中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机械,目标设定较为单一,出现了大而全的问题。因此,目标极不明确。中职学校则需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业为依据,通过岗位内容的分析及研究来构建完善的模型。以此来制定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对症下药。这一点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后,主动在不同的岗位之中发挥个人的价值及作用,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1. 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学校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将更多的实训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其中传统的人才培养出现了定位上的偏差,学校则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正。另外,学校还需要关注课程结构的灵活调整。以实践课程为重点,适当加大这一课程的合理比重。分析学生在企业合作和实习中的真实表现,将企业专业人士安排到学校开展相应的讲座。转变简单的学校评价模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要求。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体,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中心,实现评价结构的多维度发展。

  1. 校企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校企双方都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中职学校需要关注具体工作项目的分析,积极安排中职学校教师到项目中进行锻炼和实习。另外,学生也可以获得实训的机会。主动接受教师优质的教育服务,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这一点能够更好的促进人力资源的共享,进一步缓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让企业也能够从中获益。

  1. 结语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急需优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能够进一步实现产教融合,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够确保优势共享和互利共赢。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顺利完成各自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牟玉杰,刘海瑛,王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创新动力探究——以扎兰屯职业学院林业工程系校企合作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v.22;No.109(01):28-30.

  2. 贺慧玲.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与研究[J].电子商务,2020,No.245(05):9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