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混龄游戏教师指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幼儿户外混龄游戏教师指导研究

李晓敏

承德市第四幼儿园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现阶段,在幼儿户外教育中混龄游戏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混龄体育游戏将混龄游戏和体育游戏混合在一起,应用在儿童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为儿童身体能力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奠定基础。现如今,国家对个体差异教育、个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髙,混龄体育游戏的优势作用日益突出,在儿童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这一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幼儿;户外混龄游戏;教师指导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意在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亦是如此。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组织实施当中,加强混龄教育理念的融合和渗透,能够让不同年龄与特点的幼儿彼此互动与相互学习,强化幼儿的兴趣。为确保户外活动当中混龄教育的落实,教师必须做好综合把控,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与成长需求,同时还需要优化环境,发挥户外混龄活动的教育价值。

1混龄体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首先,在混龄体育游戏中,年龄大、能力强的儿童成为年龄小、能力弱儿童的支架,通过这种“以大带小”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身体能力得到提髙。而儿童能力发展的同时,自信心、责任心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还能够形成乐于助人、相互帮助等优秀品质。其次,混龄体育游戏让儿童处于一个跨越年龄的群体环境中,儿童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学习、交往的机会大幅度提髙。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同时学会理解他人想法、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德。最后,混龄体育游戏在提高儿童认知能力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年龄差距问题,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这一游戏模式中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而解决冲突、实现平衡转化就是儿童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

2幼儿户外混龄游戏教师指导

2.1公共区域混龄游戏课程内容的设置

由于混龄区域活动涉及的是不同班级、年龄段的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因此,活动的内容设计要考虑将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全面整合的发展。每学期初,各区域的教师制订本游戏区的混龄游戏计划,要求考虑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预设游戏主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投放操作材料要求玩法多样,材料丰富。同时要关注:一是主题混龄游戏课程内容设置,如“多彩的童年”中各区域各自制定的内容,有主题区域的“邮政快递”中的“洗车区”“驾校区”“警察区”;角色游戏室的“生活坊”“娃娃家”“超市”“小吃店”;木工坊中小班的幼儿可以进行拧螺丝的图案游戏,中班幼儿可以进行锤、钉图案的组合,大班幼儿可以运用一些其他材料通过钉、拧、量、锯、拼等技能合作组装立体家具、交通工具作品。二是与主题相结合的全园性混龄游戏课程内容。因为与主题相结合的混龄区域活动,目标更为具体清晰,内容与活动课程紧密结合,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

2.2情感介入,激发幼儿活动动机

有些材料经过幼儿反复操作几次以后,幼儿们就没有游戏的兴趣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如果频繁的更换材料,并非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会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工作量,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教师可以深人挖掘材料本身潜在的各种游戏价值。以情感介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动机,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如“娃娃家”里,我们在创设的时候以“幼儿熟悉、能给他们带来温馨、柔和感觉”为宗旨,除了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真实物品镜子、梳子、领带等以外,还为幼儿提供了大小、颜色不一的拖鞋,在家里孩子们只是穿穿自己的鞋子,而我们在娃娃家里穿上爸爸的、妈妈的拖鞋,孩子们在放放鞋子、穿穿鞋子过程中不仅体验做爸爸、当妈妈的情感,还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2.3以聚焦式观察开展分层指导

首先,找准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发现在骑行区游戏的幼儿以大班为主,小班幼儿几乎不参与;而在艺术区游戏的幼儿则没有坚持性,很快换区。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和归类,为下一步有计划观察做好准备。其次,科学确立观察目标。教师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与指导纲要(试行)》等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观察目标。再次,选择适宜观察方法。户外混龄幼儿游戏的流动性大,教师进行观察要提前做好定点和流动管理分工,部分教师定点观察自己管理的区域,流动管理的教师可以全面扫描所有场域和重点追踪个别幼儿。观察可以采用“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三种方法,其中扫描法可使教师大致了解幼儿在户外混龄游戏时的情况;定点观察法能够对所管理区域中幼儿游戏的情形进行了解;追踪观察的方法便于帮助教师了解流动性强的幼儿游戏情况。最后,针对实际分层指导。教师要坚持长期、积极、深入观察幼儿的户外混龄游戏行为,针对不同游戏场域、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对幼儿的需要进行分层指导。如在攀爬区,教师开始提供的是大型攀爬架玩具和高矮相同的木梯,在观察中大家发现这两种材料对大班幼儿缺乏挑战性,而对小班的多数孩子来说又有一些难度,他们想尝试但又害怕。经过分析研讨,教师们对材料进行了微调,在保留原有玩具材料的同时,增加了长短不同的竹梯,高矮不一的木梯和轮胎等可组合的攀爬材料。既激发了中、大班幼儿参与的兴趣,也让小班幼儿有参与的可能。在自由组合材料的过程中还引发了幼儿间的混龄互动,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小班幼儿,教师则鼓励其大胆尝试新材料,体验游戏的快乐。通过聚焦式观察幼儿户外混龄游戏,能够帮助教师对区域内容、形式、材料等及时进行调整,对幼儿将来行为的发生进行一定的预测,以便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的分层指导。

3灵活应对“固执”幼儿

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一群幼儿,他们热情洋溢,积极向上,他们始终忘我地沉醉在某一个游戏当中,尽情地在其中“发光发热”。令人意外的是,教师却为此忧心忡忡,理由是游戏或区域的单一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不能苟同。一方面,幼儿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有足够的自由,且在发挥着其创造性享受着这份自由,他们每日的活动犹如任意两片叶子一样,不曾重复,即使在同一活动中。所以,幼儿并不会觉其单调。另一方面,即使幼儿重复一样的活动,仍然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在其中的引导和支持。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在幼儿看似单调的活动中加入新鲜血液,促使幼儿的游戏更为丰富和充实。针对这些固执幼儿,教师应在细致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了解幼儿执着某区的原因,再决定顺从还是改变,但无法强制。教师自身可以以语言或行为展示其他游戏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转变幼儿注意力的目的,或者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其喜好,并在别的区创设其心仪的游戏区域或投放相关材料对其吸引;或者发挥幼儿游戏同伴的引导作用。在多次尝试未果的情况下教师可静观其变,随其选择,必要时可以与幼儿所在的班级老师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共促幼儿全面游戏。但无论如何,教师应以幼儿自身的意愿为主,也许教师认为的单调在幼儿看来是多彩的,教师想象的无聊在幼儿看来是丰富的,教师担心的无用恰恰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语

混龄区域游戏在培养幼儿智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幼儿的智力开发速度,培养幼儿的“团结互助”意识。混龄区域游戏可以结合不同类别的其他表演性项目的学习方法来激发幼儿兴趣,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维东.关于混龄区域游戏对幼儿综合能力提高的影响分析研究[J].山西青年,2015(4):210-211.

[2]刘秀文.试论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混龄区域游戏设计[J].环球市场,2017(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