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杨丽萍

怒江州兰坪县人民医院 云南 兰坪 671400


摘要:目的 对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120例患者的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对出现血液样本不合格的原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120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有29例出现溶血情况,12例为凝血,6例血液样本量不够,12例抗凝不全,取血试管不当15例,患者没有足够的准备10例,送检不及时19例,输血同侧采血9例,其他违规或不当操作8例。结论 从最终调查结果可以得知,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出现问题大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这种问题下,建立标本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就能有效避免血液标本质量问题。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影响因素

在当前医疗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实验室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可靠、准确的检查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有效进行。但当前也不可否认的是,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经常出现血液样品不合格的情况,导致最终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从而也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阻碍。在此,要想及时、准确的获取相应的检验结果,临床医学检验中必须保证标本的高质量。因此,本文结合我院部分不合格血液样本病例,对血液样本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这一阶段血液标本中不合格的120例标本为研究对象,所研究的样本中共有男性59例,女性,61例;并且有53例为血清标本,34例为血浆标本,33例为全血标本。

1.2方法

在临床医学检查过程中,每天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医院收集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查,找到存在的问题标本,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在此过程中,需要对问题标本的具体表现进行记录,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和核实工作[1]。当明确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后,相关检查人员需要及时通知相应的科室进行改进,并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相关信息均使用SPSS21.0进行分析处理P<0.05证明具有统计的意义。

2结果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导致血液标本出现不合格的情况,主要因为溶血、凝血、标本量不足、抗凝不全、取血试管不当、患者准备不足、送检不及时等情况,如表1.

表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标本不合格原因种类

溶血

凝血

标本量不够

抗凝不全

取血试管不当

患者准备不足

送检不及时

输血同侧采血

其他原因

例数

29

12

6

12

15

10

19

9

8

百分比

24.17%

10.00%

5.00%

10.00%

12.50%

8.33%

15.83%

7.50%

6.67%

3讨论

在当前的临床检测工作中,人体的体液特别是血液样本的分析结果为医师的诊断和后续治疗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实际检测中,一旦出现血液样本不合格的情况,最终检验结果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后续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医疗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笔者对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具体如下。

3.1不合格血液样本的表现以及原因

(1)溶血

溶血主要是在样本的采集、运输以及保存阶段,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血红细胞破裂,从而导致大量的胞内物质进入血浆和血清中的情况,最终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出现体外溶血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①静脉穿刺采血时,采血部位的消毒液未干,或者时采血针头太细,采血过程中有气泡进入;②止血带绑扎过紧,采血过程中抽血不够顺畅,或者采出的血液撞击试管壁,从而出现了溶血情况况;③在血液标本的混匀过程中试管振荡过猛,是的采血后真空采血管内的负压过大等。

(2)凝血

深入分析,当前临床上有很多医学检验项目在实际检验前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相应的抗凝处理,由于人体血液本身就有很多凝血因子,如果检验前不能及时混匀血液标本和抗凝剂,那么,凝血因子过多就会导致血液标本中出现血液凝集的情况

[2]。通过对这种情况的探究发现,原因如下:①采血过程不顺利,采血时间相对较长,这就导致在采血过程中血液标本就出现了凝集的情况;②血液标本摇匀不充分;③抗凝剂使用不足;④血液标本过多;⑤抗凝剂的浓度与血液检测需求不符。

(3)标本量不够

在实际采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血量不足而使医学检验工作无法完成,加之一些试管本身就有一定浓度的稀释液,此时,如果采血量不够,必然会对最终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取血试管不当

不同的检测项目所需要的血液标本指标也是不同的,一些临床检测需要采取全血,还有一些检测中需要将血清或血浆分离出来,而且,不同的标本也需要使用不同的试管,如果在采血过程中不能准确选择采血试管,那么将会对血液标本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5)患者准备不足

笔者在对不合格血液样本分析过程中发现,患者的准备不充分非常重要,这也是临床检测人员经常忽视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在采血前的12h是不允许被采血者进食的,一旦在进食后进行采血,就会对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此外,采血前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咖啡、酒等都会对血液样本的血生化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6)送检不及时

通常情况下,在体外存储,血液标本中的细胞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细胞受损、破坏的问题,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也会不断氧化、分解。相关文献中就曾提到[3],采血后超过2h送检的血液标本与采血后立即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比较,最终的检验结果有着一定的差异,其中,血常规、血钾、血氨以及心肌酶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7)输液同侧采血

通常情况下,正在输液或者刚输液完毕的患者不能在同侧进行采血,一旦在同侧采血,就可能将所输液体的成本掺杂到血液标本中,最终检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3.2不合格血液样本的有效控制措施

(1)切实做好采血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对于采血人员,相应科室要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增强科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升其工作安全意识;此外,采血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自己负责检验项目的临床检验意义、所需标本、采集要求以及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医学检测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2)指导患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工作

患者的采血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其对临床血液检验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将其重视起来,采血前明确对患者禁食12h,尽可能避免因饮食因素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不必要的误差;此外,采血前还要指导患者适当休息,有效避免患者在采血前或采血过程中出现紧张的情绪。

(3)严格按照血液标本采集规范展开操作

在进行正式的采血工作前,相关检验人员需要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物品,合理选择采血试管,标明患者基本资料;在开展采血工作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引导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止血带的绑扎要适中,并且绑扎时间不宜过长,应尽量控制在1min以内,在合适部位进行穿刺取血,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在输液同侧取血;而且,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等到消毒剂完全干燥之后进行穿刺,血液抽吸不能太过用力,抗凝标本也要轻轻摇匀,只有这样,才能获取高质量的血液标本,确保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

总之,当前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对血液检验的准确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医学检验中必须将其重视起来,切实做好血液标本质量的控制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性,从而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乔淑梅.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169-170.

[2]周媚.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4):626-627.

[3]秦雪.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