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维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维视角

窦 红

中共托里县委党校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70多年艰辛探索发展而来的崭新制度形式,是我们党经过百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并被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证明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客观制度形式。它植根于中国土壤,它茂盛成长于中国大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化集成化的统一,其理论前提和基础就是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本文便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逻辑力量。


关键词:中国 社会主义 制度 人民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是清代思想家魏源对于制度的不同看法:鞋子不必相同,合脚就好;而制度不用与别人相同,只要对人民有益就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化集成化体现,就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其理论前提和认识基础就是制度自信。这又可以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逻辑力量。

一、理论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力量根植于人民的土壤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为了汲取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逻辑力量,这个逻辑力量根植于国家治理的伟大成就中,这个逻辑力量它紧贴着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这个逻辑力量的理论源泉是以人民为中心。

(一)国家治理成就这一事实先于理论解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客观依据。无论你是否承认中国发展造就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奇迹,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无可否认的飞速发展的客观事实。即使用最恶意的方法去诋毁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即使用极端的手段去阻止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发展就在快车道上,中国奇迹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常用语。比如中国制造业发展,从最初的的2%,到2009年的8%,到2016年的26.7%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比如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桥梁建设总数已超过80万座,高铁营业里程已达3.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现代化机场比比皆是;比如我国的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并不断拉开距离,目前是不断接近第一位的美国且明显具备超越美国的态势;比如脱贫人数,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7.4亿的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再次减少9200多万再破世界记录,剩下的600多万人口今年将全部脱贫;还有不断增长的人均寿命、制度建设、法治水平、城镇化率、社会安全指数等等,都在刷新着中国展示给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这一方面,党的十九大进行了更为全面而又准确的系统概括: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推动经济、科技、国防等不断进入世界前列,促使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态势,党、国家、人民、军队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在发展的轨迹上飞速运行。

(二)国家理论创新这一事实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是制度自信的客观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思想精髓,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党理论的发展体系,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发展、改进并臻于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智慧勇气,敢于理论创新成就卓越成就,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和责任担当,应世界之态势,立发展之潮头,随时代之变迁,以创新之大势,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成功地写入党章。这是党章修改的一大创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大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阐明了许多前人没有阐明的道理,不仅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融入世界发展轨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同时还为解决世界许多世界性难题、国际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可见,党的理论发展、创新指导和实践基础就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理论底气和动力基础。理论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壮大的成功法宝和光荣传统,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目前,有不少人被各种眼前利益或外像蛊惑所蒙蔽,看不清眼前的事实,也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幻想着飞来一座“飞来峰”,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发展宏图中遇到的所有难题。殊不知,“飞来峰”压垮的不仅仅是乌克兰、波兰、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里亚亦是“飞来峰”的牺牲品。针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一语说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办?习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总书记在2015年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更要依靠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功绩。这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群众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因此,在通俗意义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一切要以人民的发展为宗旨。发展,就要坚持一切由人民群众检验发展效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体现,在理论维度更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和政治优势的实践生成。

二、历史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力量厚植于人民的事业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全方位地汲取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逻辑力量,这个逻辑力量厚植于人民的事业中,这个逻辑力量它紧连着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不畏强暴、不断奋起、不懈抗争的历史进程,这个逻辑力量的历史连接是人民的事业。

(一)中国人民不懈抗争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本保障。纵观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亦或中国共产党99年革命风雨历程,中国人民用坚毅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用不屈书写了英勇奋战的共产党壮大史,用创新书写了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我们今天的制度自信,就建立在中国人民顽强的斗争意志上,就建立在中国共产党星火燎原的坚定信念中,今天的制度自信,根本上就是中国人民奋斗历史的产物。中国人民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的忠实依靠。战争年代,党依靠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制度自信开始构建;建设时期,党依靠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制度自信框架形成;改革开放,我们党依靠人民进行了伟大改革,伟大创造,制度自信不断充实;新时代,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想办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制度自信将不断趋于完善。

(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百年历程和中国人民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就高度重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无可否认的事实,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党和人民携手攻克一道道难关,跨过一座座“雪山”,攻克一重重“娄山关”,迈过一个个“草地”,闯过一道道“腊子口”,终于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十八大以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引向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制度自信的总体框架逐步形成。从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表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是永葆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坚实保障和坚固堡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厚积于人民的历史连接中,植根于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是制度自信强大的生命源泉。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党正是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正是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中国才取得了今天的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我们亦不难发现,只有继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只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亿人口大国的中国才能阔步前行,具有5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能持续推动近进步和发展,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的中国才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面对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中国,未来的发展如旭日东升,发展的前景蓬勃待发。看国情,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看世情,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无疑给了中国发展更多地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亦面临诸多的挑战。试想今日之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达9059.4万名,基层组织已达461.0万个,诚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党。力量来自哪里?可以说,全党思想统一至关重要,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讲话振聋发聩: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侵占了我们中国香港。当时来了多少英国人呢?区区一万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习总书记这句话是讲给我们全体中国人的,没有凝聚力,就没有战斗力,没有统一的思想,就不会产生强大的战斗力。这也向国人敲响警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持续在全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使广大党员切实明确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必须使国人深刻领会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不断彰显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广大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坚实屏障和堡垒。

三、实践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力量栽植于人民的奋斗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不断挖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逻辑力量,这个逻辑力量栽植于人民的奋斗中,这个逻辑力量它紧扣着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觉醒,这个逻辑力量的历史接点是人民的奋斗。

(一)人民不懈奋斗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力量源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创造了令世界叹服的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回顾“洋火”“洋钉”的历史,我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回顾闭关锁国的历史,我国从千疮百孔的落后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回顾东亚病夫的贫弱之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用发展告诉世界,今天的中国已迈步走向强国之列,今日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望着中国的发展,世界人民都好奇:中国共产党飞速发展的动力支撑到底是什么?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立场,植根于人民奋斗,成于人民奋斗。正因为这样,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脱贫行动才会出现在中国,全世界最有成效的脱贫模式也是出现在中国。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已有8亿多人口先后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数据显示,贫困人口共减少了9200多万,着实让世界为之惊叹。而剩下的600多万人口今年将全部脱贫,这也是2020年的重要攻坚任务。不得不说,联合国减贫目标绝大部分是由中国完成的,这是我们人民的奋斗的结果,这更是我们制度优势的有利彰显。也正是在这种制度优势的推动下,中国的举国体制焕发出强大的统一意志和动员力量,也才能够在重大灾难面前做到“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一致响应”,也才能够在一切阻碍面前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形成最大合力,也才能够在经受重大挫折时尽快办成大事。回顾“南水北调" 工程、“两弹一星” 研制、港珠澳大桥落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立无一不是制度优势的产物,无一不是制度优势的显现。

中国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依靠力量所在,不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亦或今天的新时代,正是因为依靠人民,社会主义的大厦才能落成,正是依靠人民为主,社会主义的巨轮才能破浪前行。这是我们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天的现实保障。

(二)创新制度设计是植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根植于中国土壤,立足于创新发展,结合中国实际促成中国发展。毛泽东同志敢于突破“苏联模式”的桎梏,邓小平同志敢于突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硬核,这就是中国的发展底气,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制度创新。它具有崇高而高效的制度价值,同时它亦是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制度体系,尚有许多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之处。因此,九届四中全会用一次全会来专门研究中国特色制度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而富有效率,但还不是成熟定型的,仍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众所周知,这项工作也一直是进行时,亦是我党当前重要的工作重心和任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制度治国的力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军事等各个方面对制度进行了系列体制改革,不仅对已有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落实和监督,而且督促制度不健全领域中各项制度的完善。由是观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尺码必将进一步加大。

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自然也在不断变化与提高,因此,制度不可能是凝固和静态的,它需要发展、变化和不断适应需求。也需要它在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地完善起来,它也将吸收各国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恩格斯的话不容置疑,他说社会主义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有益的工作、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以及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我们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在未来的发展改革进程中,我们还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制度发展和制度完善。当前,中国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艰巨任务已经明确。只要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坚定制度自信,继续深化各领域各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势必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 . 2017年11月第一版

[2]程竹汝.《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若干依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刚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5]新华日报评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江苏网.2019(11)

2